紫堇和刻叶紫堇这两种植物,包括它们家族成员众多难以区分的情况,生长地点的不同,以及通过叶片来区分它们的方法,还提到了紫堇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态和古人食用紫堇的相关信息。
当春天的脚步悄然来临,大地上百花争艳。紫花地丁、早开堇菜、戟叶堇菜、长萼堇菜等组成的庞大堇菜家族,在这个季节里纷纷绽放。它们五彩斑斓的花朵让人目不暇接,然而,想要准确地区分它们,却并非易事。无独有偶,名字中同样带有“堇”字的紫堇,也面临着类似的状况。紫堇家族成员众多,国内生长的紫堇种类比堇菜还要多,对它们进行分类更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哪怕是在上海这座城市,也生长着好几种紫堇。不过幸运的是,生长在上海的紫堇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区分。除了刻叶紫堇,还有一种就叫“紫堇”的紫堇也正在春日里吐露芬芳。
如果要找出紫堇与刻叶紫堇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生长地点或许是一个关键因素。一般来说,植物都扎根于肥沃的土壤之中,但紫堇却有着与众不同的习性,它似乎偏爱“脚不沾土”的生长环境,哪里的土壤少,它就生长在哪里。所以,在上海老城区、古镇老街的石墙石缝、石墙砖桥上,每到春季,我们常常能看到紫堇那粉色的花朵。与刻叶紫堇充满变化的蓝紫色花朵不同,紫堇的粉色显得十分简约质朴。这些粉色的花朵就像是大自然的精灵,用它们柔和的色彩填补着砖墙的裂痕与缝隙,仿佛在淡化岁月留下的痕迹,为那些充满年代感的古建筑增添了一份自然而独特的春日装扮。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例外。通常喜欢生长在林缘环境的刻叶紫堇,偶尔也会出现在墙缝之中;而原本生长在墙缝里的紫堇,在人工的干预下,也能够在平地上生长。在上海辰山植物园林地下,紫堇就被开发成了早春花海植物。有了肥沃土壤的滋养,与生长在石缝中的紫堇相比,这里的紫堇长得更加枝繁叶茂。每当清风轻轻拂过,它们就会轻轻摇晃,形成一波又一波的粉色浪潮,美不胜收。
当遇到上述这种例外情况时,我们就没办法单纯通过生长地点来区分紫堇和刻叶紫堇了。其实,我们还可以通过它们的叶片来进行区分。刻叶紫堇的叶片有着细密的缺口,就像是被细密开凿而成的一样;而紫堇的叶片则更像芹菜。据说,在古代,人们食用的“芹”就是紫堇,它曾经是古人餐桌上的蔬菜。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的“芹”逐渐被伞形科的水芹与芹菜所替代。需要注意的是,罂粟科植物一般都有毒,古人是如何食用紫堇的,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在如今这个食物充足的时代,我们还是好好观赏紫堇那美丽的花朵吧。
本文详细介绍了紫堇和刻叶紫堇这两种植物,从它们家族成员难区分的情况入手,阐述了通过生长地点和叶片来区分它们的方法,还展示了紫堇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状态以及其与古代食用文化的关联,让读者对这两种植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