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智能手表在健康监测领域的应用展开,介绍了其在2024年市场的增长情况,阐述了智能手表健康监测功能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过度依赖和数据误判等问题,最后探讨了实现技术便利性与用户自主权平衡的解决办法。
在当今时代,智能手表凭借其出色的便携性,已然成为健康监测领域的“新宠”。它为用户开启了一场全新的健康管理体验,从基础的心率、血氧监测,到更为复杂的睡眠分析以及疾病风险预测,功能一应俱全。
据分析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出货量高达1.93亿部,较上一年同比增长4%。其中,中国依旧是全球最大的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出货量占据全球的30%,同比增长幅度更是达到了20%。在“国补”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智能手表和手环的销量显著提升。调研机构IDC的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趋势,2024年中国智能腕戴设备线上销量成功突破3000万台,同比增长23%。
2024年中国前五大腕戴设备厂商排名 来源:《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4年第四季度》
然而,在技术便利性不断提升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过度依赖智能手表引发的“健康焦虑”以及数据误判风险开始显现。
研究咨询机构Counterpoint资深分析师安希卡·贾恩指出,在过去一年里,准确性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智能手表健康功能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如何在技术便利性和用户自主把控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了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话题。
技术便利性:智能手表的健康监测优势
智能手表的健康监测功能十分强大,涵盖范围广泛。心率、血氧、睡眠监测等功能,已经成为大多数智能手表的标配。曾经需要借助专业设备才能完成测量的血压,如今通过智能手表就能轻松实现,这为高血压患者的日常健康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不仅如此,智能手表还在持续探索更多的进阶功能。例如,通过内置的光电容积传感器,它能够实时监测用户的心率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便会及时发出警告;部分智能手表还借助AI技术,通过分析用户的日常行为数据,对精神疾病等进行预测。
由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联合牵头编撰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在中青年血压管理中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提出,“推荐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进行长期监测,以此评估短时、长时及季节性血压变异情况,并在就诊时将相关数据与医生分享,为诊疗提供参考;同时,可考虑采用智能可穿戴设备进行心率及心律失常(房颤)监测、血管弹性功能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病变,从而实现及早干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智能手表与医疗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郭豫涛表示,与企业共同开展的心脏健康研究,是一项利用智能穿戴设备进行主动健康管理的探索性研究。该研究的初衷是基于PPG技术(光电容积描记技术)准确筛查房颤,为房颤诊疗的前移创造可能性。而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利用值得信赖的穿戴设备对患者进行更全面的管理才是最终目标。
IDC中国研究总监潘雪菲提到,老年群体对慢病和用药管理的需求更为突出,并且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并非购买决策的主体,而是由子女代为选择购买。
来自北京的用户周先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出于对我身体健康的考虑,子女为我购买了一块智能手表。在佩戴一段时间后,手表显示血压数值异常。尽管我当时不太相信这个数值,但还是第一时间前往医院进行了检查,结果证实我确实患有高血压。”在实地采访中,像周先生这样通过佩戴智能手表发现身体问题并及时就诊的用户还有很多。
争议与风险:过度依赖与数据误判
尽管智能手表在某些特定功能的监测方面表现出色,但过度依赖它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例如,用户可能会将正常的心率波动误认为是心脏病发作,从而陷入不必要的恐慌之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刘靖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对于医生而言,可穿戴设备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记录连续、动态的生理数据,尤其是在身体出现异常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心电记录。医学界普遍认为,智能手表的数据只能作为初步参考,不能替代专业的医学诊断。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智能穿戴设备发展迅速,但产品的测量精度、传感器能力以及算法水平参差不齐。相关领域专家指出,市场上充斥着大量未经专业校验、认证的手环、手表等智能可穿戴设备,它们所提供的血压等参数并不准确,容易引发患者不适当就诊、焦虑等一系列问题,给临床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目前,在购物平台上,智能手表的价格区间跨度较大,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上千元,且都宣称具备运动健康监测功能。那么,消费者究竟该如何选择此类腕上智能设备呢?
图为部分电商平台智能手表搜索页面
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董桂官介绍,目前市场上智能手表的生产大多采用代工模式,其质量主要取决于品牌方的要求和制造商的能力。他建议:“在购买智能手表时,应尽量选择大品牌,因为未经市场认证的品牌出现数据不准或误判的概率更高,其发出的错误警报可能会导致用户接受不必要的医疗干预,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可能对用户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
此外,用户健康数据的隐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就如同个人的“数字资产”,一旦泄露,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给用户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董桂官表示,我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对个人健康数据收集、存储、处理、传输等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厂商在设计产品时,不仅要关注产品的功能和性能,还需要在加强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和用户控制等方面建立必要的安全保障机制,确保产品符合相关规定,增强用户的信任度。
平衡之道: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向奔赴
面对上述问题,企业和医疗机构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探索解决方案。
据悉,多家品牌加大了研发投入,不断攻克技术难题,积极推动医疗级功能的研发进程,并申请了大量与健康监测相关的专利。医疗机构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智能手表的价值,开始将可穿戴设备收集的数据整合到慢性病管理试点项目中。
日前,华为WATCH D2获得了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属于政策规定可用个人账户支付的“医疗器械”,用户可以使用医保个人账户中的钱购买。
电子消费品国补政策也让更多消费者受益。记者在京东购物平台上购买任意一款智能手表时,通过领取智能手表补贴,可以享受15%的优惠。例如,一款原本售价为2499元的智能手表,通过国家补贴优惠后,只需2124.15元即可购买。
然而,目前智能手表市场仍存在监管空白,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这导致一些非认证设备肆意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同时,不同品牌、不同操作系统的可穿戴设备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接口,也给应用开发者带来了困扰。
董桂官认为,强化可穿戴电子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十分必要。一方面,统一标准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信度,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同时强化隐私保护与合规;另一方面,标准化数据格式有助于医疗机构、健康平台、保险行业的数据互通,推动健康管理生态的发展。此外,统一标准还可以降低技术门槛、促进产品互联互通、推动厂商之间的合作与竞争,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助力产业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行业规范也迫在眉睫。董桂官透露,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正在开展可穿戴电子领域的标准体系制定和国家标准起草工作。
要实现技术便利性与用户自主权的平衡,用户需要清晰地认识到智能手表在健康管理中的定位,它仅仅是一款辅助工具,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诊断。为了帮助用户理性看待监测数据,避免陷入健康焦虑,还可以引入心理干预机制。例如,在智能手表中增设 “焦虑提示” 功能,当用户频繁查看数据或对异常数据表现出过度关注时,及时给予温馨提示,引导用户保持冷静和理性,正确对待数据波动。
智能手表对于健康监测领域而言是一次创新,它让健康管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让人们能够实时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推动了健康管理理念的普及。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虽然强大,但不能盲目依赖。
企业、用户和医疗机构需要携手合作,构建“技术辅助 + 专业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董桂官表示,企业要提升技术水平,确保数据的精准和安全性;用户要理性看待智能手表的监测数据;医疗机构要充分挖掘智能手表数据的价值,为用户提供更精准、贴心的健康服务。只有这样,用户才能在享受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牢牢把握健康自主权,让智能手表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得力助手,而非焦虑源头。
本文介绍了2024年智能手表在健康监测市场的增长情况,阐述了其健康监测功能的优势,如功能广泛、与医疗领域合作有成果等。同时指出了过度依赖和数据误判等问题,以及用户健康数据隐私安全隐患。最后提出企业、用户和医疗机构需共同努力,构建“技术辅助 + 专业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实现技术便利性与用户自主权的平衡,让智能手表更好地服务于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