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柳树展开,通过南京师范大学俞香顺教授在《南京文学中的植物》讲座上的阐释,介绍了南京柳树的分布、种类,重点阐述了柳树在文学史上形成的诸多意象,如“王恭柳”“金城柳”“白门柳”等,展现了柳树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后提到了相关讲座所属品牌及后续活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生动地描绘出柳树在春天的婀娜多姿。柳树,作为春天极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每到阳春三月,当春和景明之时,江苏各地的杨柳便纷纷抽条,呈现出一幅“杨柳醉春烟”的绝美画面。
在4月2日晚,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南京文学中的植物》,在南京市北京东路的世界文学客厅精彩举行。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俞香顺从多个维度,生动且深入地阐释了南京独特的“柳文化”。
众所周知,南京的城市绿化率在全国都名列前茅,植物种类极为丰富。春天里,有娇艳的梅花、洁白的玉兰、烂漫的樱花,还有随风摇曳的柳树;夏天,荷花亭亭玉立;秋天,枫树的红叶似火,银杏的黄叶如金;而松柏、雪松则四季常青,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悬铃木)更是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景。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孕育并催生了众多的文学、艺术作品。俞香顺教授提到,在南京的传统植物中,梅花的地位堪称无与伦比,它已被定为南京市花。然而,另一种同样象征着春天的植物——柳树,也不容小觑。梅花虽然早开,但花期短暂易落,而柳树的叶子却能从早春一直绿到深秋。
俞香顺教授介绍,柳树在南京可谓随处可见。无论是风景秀丽的玄武湖、宁静清幽的莫愁湖,还是流淌着历史韵味的秦淮河畔,亦或是大街小巷的路边巷里,都能看到柳树那摇曳生姿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柳树中还有一种特别的“南京柳”,它产自南京,以南京命名,并且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此外,南京的两个古称——扬州、丹阳也与柳树有着密切的关联。俞香顺教授说道:“在隋朝之前,南京被称为‘扬州’。”关于“扬州”名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源自唐朝许嵩的《建康实录》:“厥土下湿,而多生杨柳,以为名”。在古代,“杨”“扬”是通用的。南京历史上还有丹阳、丹杨的别称,这里曾是丹阳郡(又名丹杨郡)的治所。那么,为什么叫“丹杨”呢?《晋书》解释道:“山多赤柳”,意思是此地有不少红色的杨柳。
在文学的长河中,柳树留下了诸多深刻的印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意象,俞香顺教授在讲座中一一为大家进行了解说。六朝时期,名士们追求清瘦俊秀的姿容和风骨,而柳条修长、外形优美,恰好契合了名士们的审美理想。因此,他们常用柳条来比喻清秀的人物,由此诞生了“王恭柳”“张绪柳”的典故。王恭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他姿态仪容俊美,当时就有人形容他:“濯濯如春月柳”,“濯濯”描绘的是明净、清朗的样子,此记载出自《晋书·王恭传》。张绪是南齐名士,风姿清雅,深受齐武帝的欣赏。有人向齐武帝进贡了几株四川成都的柳树,齐武帝将其栽在宫殿前,时常赏玩、感叹道:“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这一典故记载于《南史》。
另一个著名的文学典故“金城柳”,则抒发了人们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收入“江苏文脉工程”出版的“江苏文库”的名著《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掌故:“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俞香顺教授介绍,“金城”是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南京市栖霞区,东晋时期是南琅琊郡的治所。“桓公”指的是桓温,他曾担任南琅琊郡的内史。桓温虽是一代枭雄,但也有深情的一面。当他看到当年亲手种下的柳树如今已长得非常粗壮时,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流逝:连树木都无法抗拒岁月的变迁,更何况是人呢?这个典故影响深远,南宋初年,辛弃疾在南京登临赏心亭时,联想到自己力主北伐,却始终被排挤,伤心之余写下了“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诗句,此句出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白门柳”的知名度也颇高。“白门”原名宣阳门,是六朝都城建康的南大门,人们常用“白门”来指代建康(即南京)。俞香顺教授介绍,六朝时期,建康的行道树就是柳树。南朝谢朓著名的《入朝曲》中就有“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的描述。从六朝开始,在与南京有关的诗词中,“白门”常常与杨柳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古都金陵独特的意象。例如,南朝乐府民歌《杨叛儿》写道:“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李白的《杨叛儿》中也有“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的诗句。
在传统文化中,柳树还承载着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因为“柳”与“留”谐音。俞香顺教授介绍,从六朝开始,南京南郊的“劳劳亭”就成为了送别好友的场所。“劳劳亭”前种满了柳树,人们会折下柳条,在此送别好友远行。劳劳亭及亭前的柳树见证了南京人无数次的离别。李白曾写过两首有关劳劳亭的作品,其中一首是“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劳劳亭”一起消失的,还有“折柳送别”的风雅传统。习惯了高速度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只能从唐诗中去回味古人曾有过的那些动人瞬间。
很多人都熟悉晚唐诗人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俞香顺教授解释道,“台城”是东晋至南朝都城建康(南京)的皇宫,是六朝时期中国的国家政治中心,它见证了六朝时期的诸多盛衰兴废。晚唐诗人写“台城柳”,表面上是在感喟六朝旧事,实际上是在哀叹唐王朝正全面走向衰落。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也是诗歌之河、艺术之河。秦淮河两岸种植着许多柳树,形成了“秦淮柳”的文学意象。与“台城柳”相比,“秦淮柳”更具柔美、旖旎、浪漫的气息。较为有名的诗作有王士祯的《秦淮杂诗二十首》:“三月秦淮新涨迟,千株杨柳尽垂丝”;吴敬梓的《沁园春》:“君思我,在秦淮十里,杨柳千条”。
俞香顺教授总结道,“王恭柳”“张绪柳”用来比喻文人风度,“金城柳”流露出人生感慨,“劳劳亭”寄托了人间深情,“台城柳”见证了历史兴亡,“白门柳”成为了南京的“符号”,“秦淮柳”则是都市繁华、旖旎风情的绝佳写照。由此可见,植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联通了历史与现实,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值得我们用心去“慢慢欣赏”。
据悉,本次讲座是由南京市玄武区团委打造的“宁青Yeah校·玄武文院”品牌推出的“鸡笼山讲坛”的第二讲。在这个美好的四月,“宁青Yeah校·玄武文院”还将推出非遗体验、经典共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大家进一步感受文化的魅力。
本文通过俞香顺教授的讲座,介绍了南京柳树的分布、种类,重点讲述了柳树在文学史上形成的多种意象,展现了柳树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了植物在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纽带作用,最后还提及了相关讲座所属品牌及后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