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来自8个国家的10余名中外学子共同探访浙江温州古朔门码头遗址,体验千年商港通关文化与开放基因的活动。活动中民警介绍了宋代商船通关制度、复刻报关流程,还进行了出入境管理法普及等内容,展现了古港的古今变迁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
3月19日,一场意义非凡的文化探访活动在浙江温州拉开帷幕。来自8个国家的10余名中外学子齐聚于此,他们共同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温州古朔门码头遗址,开启了一场沉浸式体验千年商港通关文化与开放基因的奇妙之旅。
古朔门码头,作为宋代温州港现存最完整的水陆码头遗址,曾亲眼见证了“一片繁华海上头”的辉煌盛景。活动现场,温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简称“温州边检站”)的民警用中英双语为学子们讲解着《温州港志》中记载的宋代商船通关制度。民警娓娓道来:“北宋元丰年间,温州设立了市舶务,来自高丽、暹罗等地的商船都会在这里验牒缴税。那时候,精美的瓷器、华丽的丝绸从这里扬帆起航,远销海外,让世界见识到了东方的魅力。”
在这古老的码头上,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Michael(中文名,迈克)轻抚着出土的宋代外销瓷碎片,眼中满是惊叹。他感慨地说道:“这座码头比意大利威尼斯水城建成还早约三百年,那些曾经堆积如山的陶瓷,即便历经千年,如今依然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与此同时,温州边检站执勤民警向中外学子生动地讲解着古码头的辉煌历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历史文化的守护者。
在古朔门码头,民警们还现场复刻了宋代“海舶公凭”,模拟古代商船报关流程。温州边检站执勤民警刘鹏生介绍道:“过去验牒需要十日之久,而如今船舶实现了‘一网通’。”从市舶司到智慧口岸,时代在变迁,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但温州“向海图强”的开放基因始终未曾改变。如今的温州港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50万标箱,还新增了多条“一带一路”航线,新建了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古老的港口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达四海。
随着活动接近尾声,温州海丝国际传播中心工作人员向学子们发放了《China Living》宣介手册。边检民警结合手册内容,在现场以问答互动的形式为学子们普及出入境管理法。此外,温州边检站与温州海丝国际传播中心共同赠送了融合古船纹样与现代温州标识的文创纪念章。“这枚‘海丝文化使者’徽章,我们将赠予参与‘一带一路’文物巡展的志愿者。”工作人员表示,希望以此激励更多青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意大利汉学家Gabri(中文名,唐云)正在编撰一本关于海丝之路的书籍,这已经是她第七次来到这个遗址。她将自己现场拍摄的宋代锚碇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兴奋地说道:“我要告诉家乡的朋友,中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向世界张开了怀抱。”
本文通过记录中外学子探访温州古朔门码头遗址的活动,展现了千年商港的通关文化和开放基因,对比了古代与现代港口通关的变化,体现了温州港的发展与传承。同时,活动中的文化交流和知识普及,激励了更多青年参与中外文化交流,彰显了温州在海丝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