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投行业收缩,投行人开启多元职业转型之旅,投行人“大迁徙”:业务萎缩下的职业突围

本文聚焦近年来投行从业人员的职业转型现象,深入剖析了投行人转型的不同路径,如考公“上岸”、跳槽至上市公司等。同时,详细阐述了投行业务萎缩、监管从严、限薪令等促使投行人转型的因素,并对投行业务的未来转型方向进行了展望。

在当今金融领域的发展进程中,投行从业人员的职业转型现象正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从曾经在投行领域叱咤风云的专业人士,转身成为公务员队伍中的一员;从手握保荐大权的代表人,摇身一变成为上市公司的高管。这一系列看似跨度巨大的职业选择背后,实则折射出投行业务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迁,以及从业者们在现实面前所面临的重重挑战。

投行人的“上岸”与“逃离”

2025年3月31日,财政部公布了2025年度拟录用公务员名单,其中有一位名叫魏欣的拟录用者格外引人关注。魏欣来自光大证券的投行部门,此次拟任职于财政部上海监管局。其实,魏欣的例子并非个例。此前,中信证券的保荐代表人马梦琪也成功“上岸”,拟任职于北京朝阳区发改委综合管理岗。投行人选择投身公务员职业,一方面是出于对职业稳定性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综合考量;另一方面,这也与当下投行业务的不断萎缩有着密切的关联。

除了通过考公的方式“上岸”之外,投行人“逃离”投行还有另一种常见的方式,那就是跳槽至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显示,自2024年以来,已经有52名投行从业人士前往上市公司任职。例如,福斯达聘任了曾在浙商证券投行部任职的黄正杰担任财务总监;广联航空则聘任了曾任职于海通证券投行部的王梦勋为副总经理。这些案例充分表明,投行人的职业转型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路径,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投行业务的断崖式萎缩

投行人纷纷进行职业转型的背后,是投行业务出现的断崖式萎缩。2024年,A股IPO数量仅有100家,与上一年相比减少了213家,降幅高达68.05%;募资总额为673.53亿元,同比下滑了81.11%。与此同时,IPO市场还出现了“撤单潮”,撤否企业数量达到436家,同比增长了49%。投行业务的这种萎缩态势,直接导致了从业人员的收入大幅下降,同时也使得他们面临的执业风险显著增加。

此外,监管环境的从严从重也进一步加剧了投行人的执业压力。2024年,中证协发布了修订版的《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将撤否率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多个撤否项目被查出存在问题,相关的保荐机构及保代也收到了罚单。执业风险的不断增加,使得投行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

限薪令与职业稳定性

限薪令的实施,对投行人的收入水平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对于高阶投行人来说,项目提成的大幅缩水使得他们的收入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相比之下,上市公司高管所享有的股权激励措施,以及公务员职业所具有的稳定性,成为了吸引投行人转型的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30日,证券从业人员数量为32.83万人,与上一年相比减少了2.03万人,降幅达到5.83%。这一趋势表明,投行人的职业转型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整个行业生态发生变化的一个微观映射。

投行业务的转型与未来

投行人的职业转型,本质上是整个非银金融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一个缩影。随着注册制的不断深化以及产业投行的逐渐崛起,金融人才的价值将更多地体现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上,而不再仅仅取决于IPO项目的数量。

未来,投行业务的转型将更加注重专业化与差异化。投行将从以往注重项目的“可批性”,逐步转向关注项目的“可投性”;从单纯的“通道服务提供商”,转变为“综合金融服务商”。在这个过程中,投行将面临更高的执业标准,同时也将拥有更广阔的业务空间。对于从业者而言,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把握结构性机会,将成为实现职业长青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投行人的职业转型,既是个人为了自身发展所做出的选择,也是行业变迁的一种必然结果。在业务萎缩与监管趋严的双重压力下,投行人正通过多元化的路径积极寻找新的职业方向。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投行业务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也为金融人才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

本文围绕投行人职业转型展开,介绍了投行人考公、跳槽至上市公司等转型路径,分析了投行业务萎缩、监管从严、限薪令等转型原因,指出投行业务将向专业化与差异化转型,投行人职业转型是个人与行业发展的共同结果,为金融人才发展提供了新思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投行业收缩,投行人开启多元职业转型之旅,投行人“大迁徙”:业务萎缩下的职业突围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