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探秘贵州麻江:“四个一”模式打造平安和谐家园

本文聚焦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举措,详细介绍了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出的“四个一”模式,包括监控“一屏看”、治理“一网管”、纠纷“一站调”、服务“一体化”,阐述了各模式的具体做法及成效,展现了该模式对提升社会稳定和群众满意度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碎片化、纠纷化解单一化、服务群众空泛化等深层次问题。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积极应对,坚持并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胆探索创新出监控“一屏看”、治理“一网管”、纠纷“一站调”、服务“一体化”的“四个一”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横纵联动,集成了县级应对重大风险的“指挥部”、乡级汇集情报信息的“参谋部”以及村级解决治理难题的“服务部”的综治中心矩阵。全面达成了综治“小中心”助推社会“大稳定”的目标,持续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与满意度。

监控“一屏看”,构建区域联防联控体系

信息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基础。麻江县以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切入点,将“天网”“雪亮工程”“数字乡村”“智慧校园”等1万余个公共安全视频接入综治中心。如此一来,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以及行政村(社区)都实现了视频监控的全覆盖。按照“三级管理”模式,对不同区域进行了细致划分。其中,校园、娱乐场所等120个重点区域被划分为Ⅰ级,进行重点监管;交通要道、公园等241个场所被划分为Ⅱ级,开展重点巡察;其余一般区域则划分为Ⅲ级,做好日常关注。这使得相关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县域内的安全隐患、交通安全、突发事故、矛盾纠纷等情况,便于实时进行网上监控、现场调度指挥以及快速协调处理。有力推动了社会治安的群防群治和社会治理的共建共享。在2024年,通过信息化手段协助公安部门侦破案件达47件。

治理“一网管”,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麻江县积极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多网合一”和十联户村居民自治。强化“网格、人员、事务、服务、数据”这五个方面的整合,健全规范网格事项准入制度,制定了网格事项清单、考核激励机制、流程机制、培训机制等。将各部门在基层设置的各类网格整合成444个综合网格,从社区工作者、村居(社区)干部、党员等群体中精心选优配强459名专(兼)职网格长(员),并通过“联户选、片警审、支部核”的方式选聘了4092名联户长。实现了网格联户在安全防范上相互联动、矛盾纠纷化解上相互规劝、环境卫生上互相监督、对家庭困难互帮互助的目标。同时,突出“一分析三重点”要素指标,按期(县每月、乡镇每周)召开联席会议,对辖区治安形势进行研判和分析,推动落实突出治安专项整治。

纠纷“一站调”,推动三级联动多元化解

麻江县整合了信访、法院、妇联、公安(交警)、法律专家、人民调解、劳动监察(仲裁)、心理咨询等多方面的力量进驻综治中心,实行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采用“一窗进、一窗出”(即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化调、受理窗口回访)的模式,推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衔接。按照“12331工作法”(即一网办、二研判、三定级、三提调、一回访)形成矛盾纠纷“受、研、交、办、督、结”的闭环管理,构建起多元调解服务平台开展“一站式”服务。从以往的“单兵作战”转变为如今的“合力攻坚”,能够及时发现、研判和处置矛盾纠纷,让人民群众来访来诉、定分止争最多只需跑一地。2024年,全县网格排查矛盾纠纷614件,组织调解600起,调解成功589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8.17%。

服务“一体化”,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依托组织体系,以社会治理网格作为基本治理单元,麻江县将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与党务、政务、警务、法务、事务等工作紧密结合。实行常态化摸排、动态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治理触角向网格延伸、要素向网格集中、服务在网格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充分发挥网格联户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推动便民服务事项下沉到村居(社区),加强网格员的巡访巡查,强化联户长的问题上报培训,将治理“末梢”转变为服务“前哨”。严格落实“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响应机制,建立“6+N服务团队”(乡镇联系村领导、驻村干部、责任区民警、村网格员、卫生员、法定监护人等),实施“三个层级”监管责任制,联合各部门及时解决网格上报事项,推动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创新的“四个一”模式,通过监控“一屏看”、治理“一网管”、纠纷“一站调”、服务“一体化”,实现了线上线下的高效联动和综治中心矩阵的集成,有效解决了基层社会治理的诸多难题,提升了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基层治理水平、矛盾纠纷化解效率和群众服务质量,为社会稳定和群众幸福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本文总结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探秘贵州麻江:“四个一”模式打造平安和谐家园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