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江苏盐城红果果幼儿园收集学童家长大量信息事件,指出此类现象在教育领域并非个例,深入剖析其触碰的红线及背后深层矛盾,最后提出维护教育公平的相关建议。
近日,江苏盐城地区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网友纷纷反映,盐城市红果果幼儿园开展了一项特别的调查活动——发放调查表。在这份调查表中,园方收集学童父母、爷爷奶奶的大量详细信息,其中涵盖家长的家庭产业情况,甚至还询问家长可以为幼儿园提供哪些教育资源等内容。
面对外界的质疑,园方迅速做出回应,声称这是省级优质幼儿园复审的必要要求。然而,当地教育局却直接否认了这一说法,使得该事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事实上,类似这样要求学生在入学填表时详细填写家长职业、职务、学历、家庭收入等信息的情况,近年来在一些学校中并不少见。很多家长对此深感不满,纷纷吐槽这种不合理的要求。
早在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已经印发了相关通知,着重强调要遵循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的原则。明确严禁学校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同时也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
尽管教育部有这样明确的规定,但“非必要不采集”原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屡屡遭遇挑战。根据某亲子论坛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5%的家长都遭遇过变相的资源索取情况。有些幼儿园更是明目张胆地把家长分成“资源型”和“普通型”;有的学校会根据家委会名单来调整教师配置;甚至有的幼儿园直接给家长发放合作意向书,里面的条款详细程度堪比婚介所。
这些行为至少触碰了三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一是侵犯了家长和学生的隐私;二是存在强制摊派的嫌疑;三是制造了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歧视。这一现象的背后,暴露出了教育治理中的深层矛盾,同时也折射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结构性困境。当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变成了比拼家长社会资本的竞赛,当教育机构的评级晋升依赖于家长资源的供给时,教育公平就如同空中楼阁,难以真正实现。
而这一现象的根源,一方面是教育评价体系过度倾斜于硬件资源,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部分教育机构将市场化思维凌驾于教育规律之上的功利取向。
为了维护教育公平,守护办园办学的清朗空间,必须提高违规违法成本。相关部门应依据侵犯隐私、强制摊派、制造歧视的相关法律条文,让校方或园方为其违法行为付出代价,形成强大的威慑力,让学校不敢再从家长手中索取资源。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对信息采集范围作出刚性约束,明确将家长职务、收入等敏感信息纳入禁止采集的红线范围。同时,建立畅通的监督反馈渠道,让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教育公平的守护者,使学校没有机会从家长手中索取资源。
此外,还需要重构教育评价体系,弱化硬件资源在评级考核中的权重,更加注重教育过程的公平性与普惠性。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通过教师轮岗、集团化办学等机制打破优质资源的垄断格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公平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这样学校也就不必再从家长手中索取资源。
教育的真谛在于点亮每个生命的独特光芒,而不是去丈量家长的社会资本厚度。只有当学校回归育人初心,当教育评价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当每个孩子都能平等享受教育阳光时,那些精心设计的侵害教育公平的隐形围栏才会真正消失。
本文围绕盐城红果果幼儿园收集家长信息事件展开,揭示了教育领域存在的信息采集乱象及其触碰的红线和背后的深层矛盾。提出提高违法成本、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重构教育评价体系等建议,强调学校应回归育人初心,以实现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