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津县在盐碱地改良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效。曾经盐碱地给农民带来诸多困扰,但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盐碱地产能综合提升项目,让昔日的“贫瘠地”逐渐变成了“丰产田”。
在过去,有这样一首农谚“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它生动地描绘出盐碱地曾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和无奈。盐碱地那高盐、高碱的土壤环境,让农作物难以生长,农民们的收成也十分惨淡。不过,近年来,利津县积极投身于盐碱地改良工作,致力于做好这篇意义重大的“大文章”,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曾经的“贫瘠地”如今正一步步地蝶变成“丰产田”。
来到利津县汀罗镇渤海农场二分场的5000亩盐碱地产能综合提升项目施工现场,你会看到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过去那些大小不一、坑洼不平的盐碱地,在各种先进机械的操作下,正逐渐发生着改变,摇身一变成为了利于耕种的高标准农田。
山东汇邦渤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二分场场长刘哲澔向记者介绍道:“我身后的这块土地面积为168亩,目前正在进行土地精平作业。在2024年,我们就对这块土地做了全面的暗管排碱铺设,铺设完成之后,又用深翻犁对这块土地进行了深翻作业。而今年进行土地精平,就是为了后期开展大豆玉米的复合种植做准备。”
众所周知,地下水含盐量大、PH值高是导致土壤盐碱化的重要原因。为了将盐碱地改造成丰产田,汇邦渤海农业遵循“盐随水升、盐随水降”的水盐运动规律,采取了有效的改良措施。他们把带有小孔的排碱暗管埋于地表以下0.8米至1.5米处,然后结合灌溉淋洗的方式,将土壤中的盐分排走,从而逐步降低土壤含盐量。
刘哲澔进一步解释说:“做暗管铺设,是为了在大水压碱的过程中,将土壤里边的多余盐分通过暗管排到旁边的排水沟中,达到降盐洗盐的目的。而进行土地的深翻作业,是经过一冬天的冻融将地底土翻上来,打破犁底层。经过冬天的冻融,瓦解这个犁底层的封闭作用,使水能更快地渗透土壤,带盐洗盐。”
利津县拥有盐碱地4万多亩,这些土地土壤高盐、高碱、有机质含量低,有的地方甚至堪称是“不毛之地”。以前,农民们开荒盐碱地,主要采用“高抬田、深挖沟”排碱模式改良土壤,但这种方式致使农田沟壑纵横、土地细碎化严重。不过,在近年来的土地综合整治中,利津县实施的一系列盐碱地产能综合提升项目极大地改变了上述现状。
刘哲澔告诉记者:“我旁边的这块地呢,原来是中重度盐碱地,含盐率在5‰以上,经过降盐措施,可以达到现在的盐碱度能达到2‰以下。现在我周围的这片土地,面积是5000亩,每年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的产值每年可提升100多万元。”
利津县通过实施盐碱地产能综合提升项目,采用暗管排碱、土地深翻等科学方法,有效改良了盐碱地的土壤环境。曾经的“贫瘠地”逐步蜕变成“丰产田”,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还显著提高了项目区的产值,为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