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劳模、中铁二十局六公司项目总工张烈霞24年的工程建设之路,包括她考取多个专业证书提升技能、在超高层和学校改扩建项目中进行创新施工,以及展现出的刚柔相济的性格特点。
在那春风轻柔拂面的日子里,当我们走进古都陕西西安东北域的一处商住项目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这里没有材料的凌乱堆放,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每一个施工环节都在有序推进,仿佛一首激昂的建设交响曲正在奏响。
“这个项目总投资达到了6.9亿元,于去年3月1日正式开工,合同工期为17个月。目前,总工程量已经完成了60%,照现在的进度来看,预计会提前交工。”中央企业劳模、中铁二十局六公司项目总工张烈霞,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成竹在胸地对记者说道。
24年的时光,对于一个人来说,在技术的道路上究竟能够走多远呢?
张烈霞用她自己的成长历程给出了令人惊叹的答案。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既有高耸入云的超高大厦拔地而起,那是她技术实力的直观展现;也有把看似不可能变为现实的极限创新,那是她智慧与勇气的结晶。24年间,她在钢筋水泥构筑的丛林里,用心写下了一名建设者的奋进诗篇,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她的汗水与坚持。
01 5年考下5个专业证书
在创新工作室里,张烈霞正与徒弟一起专注地商讨工艺,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照亮了他们对技术追求的道路。
每一份从容练达的背后,都起始于最初的稚嫩青涩;每一种杰出非凡的成就,都发端于平凡普通的日常。
2001年,张烈霞从大学毕业,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了中铁二十局六公司的一个项目部。她从最基础的资料员、测量员做起,然而,当她真正走进建筑工地时,却接连遭遇了“挫折”。
第一次,是到一个钢管五拱桥项目做资料。刚出大学校门的张烈霞,穿着洁白的裤子和鞋子,兴高采烈地踏上了工地。可当她踏上那只有几十厘米宽的箱梁,向下望去,桥下是湍急流淌的渭河,河水奔腾的声音仿佛在挑战她的勇气。那一刻,她只觉得双腿不由自主地发抖,头晕目眩,只能战战兢兢地慢慢爬过去。等好不容易回到地面,她才发现,那原本洁白的裤子和鞋子已经脏得不成样子,只能无奈地扔掉。这次经历让张烈霞深刻地意识到:“原来,干工程和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还有一次,在垃圾场进行测量放点任务时,她拿到了价值十几万元的测量专业仪器——全站仪。然而,仪器的说明书和屏幕显示全是英文,这让她犯了难。但她没有退缩,硬着头皮边琢磨边操作,第一个点竟然放了两个小时之久,紧张得她满头大汗。这次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大学所学的知识远远不够。”
知不足而后勇,对于干工程的人来说,施工现场就是最好的老师。张烈霞开始仔细观察每一个施工细节,虚心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她主动要求从资料岗调到了技术岗,并开启了技能提升的“长跑”之旅。她接连考取了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一级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以及一级建造师(市政工程)证书。
“每个证都要考4门课,而且必须在2年内全部通过。我在5年的时间里一共考下了5个证。”张烈霞说起来语气平淡,仿佛这些证书的获得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在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她要见缝插针地挤出时间来学习,熬过了多少个夜晚,付出了多少心血。
到了2016年,张烈霞已经一步步从技术员、技术主管、工程队长成长为能够对大型项目技术全权负责的总工程师,她的努力和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02 创新改写工程极限
在经验交流会上,张烈霞正在自信地进行汇报,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技术创新的热情和执着。
高山之所以雄伟高大,是因为有绝悬陡峭的山峰,只有勇敢攀越才能登顶。技术之路也是如此,如果不挑战高难险的任务,不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就永远无法达到技术的巅峰。
2018年,张烈霞作为技术总工接手了中铁二十局中标的首个超高层项目——西安高新科创园。这是一座高达222米的钢混结构高楼,为了保证大楼的稳固,地基需要挖得特别深,是一般房建工程的3倍。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降水”问题。
“基坑面积达到了2万多平方米,深度为20.5米。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将地下水位降得更低,这样才能进行防水施工和打地基。”张烈霞耐心地解释道。
随着基坑开挖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坑边降水法越来越吃力,回涌现象越来越严重,张烈霞心急如焚。“采用传统方法降水需要半年时间,我们根本等不起。”于是,她开始翻阅大量的规范资料,在翻烂了47本规范后,她创造性地采用了坑内降水法。她在基坑中打了3个降水坑,加大抽水量;基坑开挖完成后,及时浇筑封底混凝土和护壁混凝土,形成第一级基坑;对于比基坑还深5 – 8米的电梯基坑,放入护筒及污水泵,将坑内水位降至垫层底后,用高分子自粘胶膜织成防水网,再浇筑混凝土。
“这么深的基坑居然滴水不漏。”当基坑完工进行验收时,验收人员惊叹不已。后来,因为基坑的创新施工法,该项目荣获1项陕西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陕西省省级工法。
很快,更棘手的挑战接踵而至。张烈霞要在时间和空间的极限条件下将不可能变为现实。
“我们是作为‘救火队’临时接手的这个项目。要在75天内完成两所学校共2.1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保证1700多名孩子能够按时开学。同行们了解情况后都认为这是‘天方夜谭’。”2024年6月,张烈霞开始负责西安市未央路小学和第75中学改扩建工程项目。
“扩建的小学要在操场一侧建成两层之上悬挑三层的五层教学楼,而四周全是高楼,场地非常狭小,几乎没有施工空间。”张烈霞无奈地解释着这个项目的棘手之处。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与时间赛跑,张烈霞和同事们倒排工期,抓住晴天的有利时机,不放过雨天的每一分每一秒。工人们实行倒班制,24小时不间断施工。为了破解空间瓶颈,她创新提出大跨度钢结构悬挑工艺,让钢框架结构“倒着生长”,像搭积木一样自上而下进行施工。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张烈霞和她的团队几乎没有回过家,70多天里几乎顿顿吃盒饭,每天都工作到凌晨,睡觉也只能在学生课桌上凑合。从挖土、打桩到室内精装修、跑道铺设,每一个环节他们都精心把控,节节推进。最终,他们在开学前成功地完成了项目,将一个崭新的校园交到了师生们的手中。
03 刚柔相济的生命张力
在施工现场,张烈霞正认真地进行技术指导,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专业和专注。
张烈霞恰如其名,她性格中“刚”的部分果敢、坚毅、热烈,而“柔”的部分则如深水静流、霞光和煦。当她坐在记者对面时,轻言细语、柔弱安静的样子,很难让人将她与在项目一线“杀伐果断”的“女强人”联系在一起。
其实,这样刚柔相济的性格并非天生就有。“2007年爱人重伤致残,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我肩上,我必须坚强起来。”张烈霞回忆道。
生命的刚性一旦被激发,其韧度甚至让她自己也感到吃惊。当甲方和监理惊讶于在男性居多的工程技术领域,一位女性能迸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时,张烈霞坚定地说:“不分性别,房建人都是特种钢。”
“在工程技术领域,我这个年龄的女性,能干到总工的很少。”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张烈霞颇为感慨。
在张烈霞的内心深处,有着一番细腻的情志。
在未央路小学改扩建施工中,为了3毫米的钢结构偏差,她连夜复测了6次。因为“用显微镜做工程的诗人”是她始终坚守的匠心律条。当遇到有工人嘀咕“用得着那么较真吗”时,她指着远处居民楼的万家灯火说:“我们建的不仅仅是房子,更是万千人的家。”
“我们浇筑的不是冰冷的混凝土,而是血脉相连的温度。”
“当清晨第一列高铁驶过我参与建设的桥梁时,那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正是建设者写给大地的诗篇。”
……
在她的笔记本、电脑里、书页空白处,张烈霞留下了很多这样充满诗意和情怀的独白。
中铁二十局六公司项目总工张烈霞24年的工程建设历程。她从基层岗位做起,通过努力考取多个专业证书提升技能,在超高层和学校改扩建等项目中不断创新施工方法,克服重重困难。同时,她刚柔相济,在承担家庭重担的同时,坚守匠心,展现出了建设者的情怀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