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中国环流三号”,介绍其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同时阐述了相关概念股票的异动,还梳理了中核集团在核聚变产业的系列布局以及我国核聚变产业的发展态势。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21世纪,我国可控核聚变领域迎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3月28日,记者从权威渠道——中核集团了解到,其旗下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在国内首次达成了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惊人成就。更为重要的是,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实现了大幅跃升,这一关键进展标志着中国聚变正式挺进燃烧实验阶段,意味着中国可控核聚变向工程化应用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就在同一日,金融市场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科技突破的信号,可控核聚变概念异动拉升。其中,合锻智能、雪人股份强势涨停,久盛电气涨幅更是超过10%,充分显示了市场对可控核聚变产业未来发展的高度期待。
那么,“中国环流三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科学装置呢?据了解,它是我国依靠自身力量自主研制的可控核聚变大科学装置。由于其能量产生原理与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极为相似,所以被形象地称为“新一代人造太阳”。
中核集团“中国环流三号”总设计师钟武律公开对此次实验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我们的实验实现了‘双亿度’的目标,综合参数也大幅跃升,这标志着我国的核聚变研究成功挺进燃烧实验。而且,我们自主研发的加热、控制与诊断等设备与系统首次投入运行,相关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前列水平,创造了我国核聚变研究的多项新纪录。”这一系列的成果彰显了我国在核聚变研究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创新能力。
事实上,中核集团在可控核聚变产业的布局早有端倪。记者梳理发现,早在2月28日,中核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国核电就曾发布公告,拟以增资的方式,出资10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当时,中国核电表示,此举主要是为了响应国家未来产业战略发展要求,落实核能“三步走”战略,积极推动聚变产业的发展。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中国核电在推进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和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中的使命担当,更是对核聚变能源领域进行的前瞻性布局,为未来聚变堆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天眼查的信息显示,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曾用名: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成立于1983年,由中核集团全资持股。该公司在可控核聚变产业中无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公开资料还显示,在2023年12月29日,中核集团牵头,联合25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共同组成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正式宣布成立。与此同时,中国聚变公司(筹)举行了揭牌仪式,第一批未来能源关键技术攻关任务也正式发布。当时的会议着重强调,要切实增强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可控核聚变作为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理想方案,已经成为大国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必须加快推动未来能源可控核聚变产业取得实质性进展。
银河证券的研报对我国核聚变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研报认为,我国核聚变产业目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技术突破、企业融资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我国可控核聚变的参与者队伍迅速壮大,到2024年末,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和聚变产业联盟的成员数量大幅增加,像海陆重工等新企业也纷纷入局核聚变领域。
研报进一步指出,聚变项目在技术上实现了多项突破。例如,EAST实现了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HL – 3启动了新实验并应用了数字孪生系统,“赤霄”装置顺利建成,常压下镍氧化物高温超导研究也取得了突破。在商业核聚变企业融资方面,表现十分活跃。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参股中国聚变能源,复鑫力、聚变新能等企业获得了大额融资,多行业资本积极布局该领域。国内标志性项目BEST在2025年的招标陆续发布,这表明产业进展正在提速,2025年无疑将成为国内项目招标的大年。
本文围绕“中国环流三号”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重大突破展开,介绍了其技术成就以及对中国可控核聚变迈向工程化应用的重要意义。同时,还梳理了中核集团在该产业的布局和我国核聚变产业的发展态势,包括技术突破、企业融资和项目招标等方面,显示出我国核聚变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