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土特产”变身“金招牌”,科技物流助力乡村腾飞,从贫困到富裕:特色产业引领多地乡村蝶变

本文聚焦多地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先介绍甘肃临夏州玫瑰产业从无到有的历程,包括种植、保鲜、销售等环节,接着讲述贵州抹茶、湖南新田蔬菜、山东临朐鹅肝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成果,最后分析了推动“土特产”成长壮大的几个关键因素。

当春风轻柔地拂过大地,世间万物宛如从沉睡中苏醒,各色鲜花在暖阳下竞相绽放,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在这样美好的时节里,我们将目光投向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甘肃临夏州,探寻那里发生的惊人变化。曾经,这片土地因贫瘠的土壤和常年的干旱而饱受困扰,农业生产举步维艰。然而如今,一座占地近350亩的玫瑰工厂拔地而起,平均每天有20万只娇艳欲滴的鲜切玫瑰花从这里出发,销往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远渡重洋出口到世界各地。这一巨大的转变,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

清晨七点,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记者走进了临夏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刹那间,一股浓郁而迷人的花香扑鼻而来,仿佛踏入了一个梦幻般的花海世界。在盛开的花丛中,几十名工人正忙碌地穿梭其中,他们熟练地采摘着娇艳的玫瑰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采摘下来的玫瑰被小心翼翼地运往一间近2000平方米的冷库。在这里,它们将在2摄氏度左右的真空中预冷4至6小时。甘肃临夏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生产主管张晓亮解释道:“这样做是为了让玫瑰进入一个半休眠状态,从而延长它的开放周期,保证在运输过程中也能达到良好的保鲜状态。”

在分拣包装车间,100多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对处于半休眠状态的玫瑰进行精心包装。他们按照花头大小、枝杆粗细、花色深浅等标准进行细致归类,确保每一束玫瑰都能以最佳的状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经过包装后的新鲜玫瑰,当天就会被送往全国各地。甘肃临夏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市场主管李泽田介绍说:“我们通过冷链物流的方式运输玫瑰,空运24小时就能到达全国任意地方,陆运48小时也能覆盖全国。”

临夏州地处平均海拔2000米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以往农业生产完全依赖天气,发展十分受限。脱贫之后,当地政府和人民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特色产业,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最终决定把花卉种植产业作为突破口。甘肃临夏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才贤表示:“玫瑰是一种高产值的作物,我们这里的海拔和光照条件适合玫瑰生长,但是缺水干旱,冬季寒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选择在温室里面种植玫瑰。”

与普通的土栽玫瑰不同,在20万平方米的种植区里,一排排玫瑰整齐地栽种在用来替代土壤的混合材料里。这些混合材料就像是一个个小仓库,储存着玫瑰生长所需的养分。那么,玫瑰的养分和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奥秘就在于悬挂在温棚里的传感器。张晓亮介绍说,这些传感器就像侦察员一样,会实时搜集周边环境的光照、湿度等信息,然后后台车间根据大数据对水和肥料进行精准配比,通过细管实现自动滴灌。“一滴一滴地滴进去,就跟输液一样,这样一方面用水比较少,另一方面用肥料也更加精准,使得在干旱地区种植玫瑰成为了现实。”张晓亮说道。

通过科学种植,临夏鲜花港成功地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这里的玫瑰全年常开不败,还培育出了一些独有的品种,年产7000万枝高品质鲜切花。为了更好地对接客户,鲜花港还开启了直播间,农民们也纷纷变身为主播,向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展示自家的玫瑰。就在记者采访期间,不时有回头客前来批量采购。采购商周兴红称赞道:“咱们这个花卖得非常好,我就按一万枝来订。这里的玫瑰花瓶插期时间长,新鲜度高,色泽纯正,花杯也比较均匀。”

黄土高原上的玫瑰红,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美丽的风景,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汪彩霞和丈夫常年在外打工,鲜花港建成后,他们毅然回到家乡,一个成为了采摘工,一个负责设施维护。如今,当地已经形成了种植、采摘、运输、销售的“鲜花经济”全产业链,带动了4000多人就业,年产值近两亿元。

“深耕细作育新枝,土特产创出新名片。”像临夏州的玫瑰产业一样,各地都在因地制宜,通过科技赋能,让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在贵州大山深处,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为新订单全力奋战。贵州铜仁贵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兰方强介绍说:“现在我们每个车间实行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模式,我们生产的抹茶会发往全国30多个城市,以及全球40多个国家及地区。”贵州盛产绿茶,当地依托资源禀赋,打造了从采茶、碾茶初加工到抹茶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了10万多名茶农参与其中。同时,当地还在积极开发抹茶衍生品,使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四到五倍。贵州抹茶企业负责人蒙祖德表示:“茶农从抹茶的发展中尝到了甜头,茶园亩产的经济效益也提升了30%以上。”

在中部地区的湖南新田,工人们正忙着对一批新鲜蔬菜进行分类包装。装车发运后,这些鲜菜将连夜被送往600公里外的粤港澳大湾区。新田县地处湘江源头,有着悠久的蔬菜种植历史。近年来,当地与科研单位合作,建起了19个蔬菜基地,引进培育了大力生菜10号、羽衣甘蓝等15个新品种。这里的蔬菜不仅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还远销北美、欧洲。湖南新田县菜农文石强感慨地说:“以前我们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产量和品质都不高。现在跟着农场科学的种植方法,菜的品质大幅提升,收入比以前提高了两三倍。”

在有着养鹅传统的山东临朐蒋峪镇,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红酒蓝莓鹅肝。当地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先后研制开发出樱桃鹅肝、鹅肝丸等深加工产品,这些产品的售价是原料的三倍以上。山东春冠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立君自豪地说:“今年1月份到现在,我们的销售总值已经超过了8000万,其中这一款红酒蓝莓鹅肝产品就突破了4000万,同比增长32%。”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鹅肝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当地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年出栏朗德鹅500万只,带动了2000多名社员通过养殖增收致富。

“科技赋能,让土特产做大做强。”“土特产”一头连着乡村振兴,一头关乎人民的美好生活。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特色产业第一产业规模达到9.7万亿元,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超过8万个,涵盖了果蔬、畜牧、水产等多个领域。那么,推动“土特产”成长壮大、让田间地头的“土特产”变成乡村振兴“金招牌”的密码在哪里呢?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关键词来解读。

科技赋能是关键。如今,无人机、5G、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纷纷走进田间地头,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超过63.2%。

冷链下沉也至关重要。目前,全国已建设培育1000个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3.8万个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了7.8万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县级覆盖率达70%以上。农产品的平均损耗率从19.7%下降到7.1%,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

物流提速则让土特产更快“出村进城”。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60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我国农产品物流总额连续四年超过5万亿元,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四川、湖北等中西部地区也实现了5G网络村村通。未来五年,国家将打造1000个左右县域直播电商基地,持续拓宽特色农产品上行渠道。

本文通过介绍甘肃临夏州玫瑰产业、贵州抹茶产业、湖南新田蔬菜产业和山东临朐鹅肝产业等多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展现了各地因地制宜、科技赋能发展特色产业取得的显著成果。同时,分析了推动“土特产”成长壮大的科技赋能、冷链下沉、物流提速等关键因素,表明特色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土特产”变身“金招牌”,科技物流助力乡村腾飞,从贫困到富裕:特色产业引领多地乡村蝶变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