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德国的法兰克福,从它独特的名称由来、悠久的历史、重要的政治地位,到其如今作为欧洲重要中心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揭示了这座城市在基础设施和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德国,有两个“法兰克福”,一个是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另一个则是位于德国东部的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在我出发前两天得知这个消息时,着实吓了一跳。好在检查机票无误,才暗自松了一口气。这也引发了我对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历史的浓厚兴趣。法兰克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元年前后。当时,罗马帝国在欧洲处于统治地位,莱茵河和多瑙河是其北方边界。然而,这两条河并不相连,中间地带无险可守。于是,罗马人在两河之间修筑了绵延数百里的罗马版“长城”。法兰克福作为一个驻军营地,成为了当时这一带的边境要塞。但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这里的军营逐渐荒废,被人们遗忘。法兰克福再次进入历史的视野,源于查理大帝的一个传说。相传在公元794年,查理大帝打了败仗,逃到美因河边。看着湍急的河水,他焦急万分,不知如何渡河。就在危急时刻,一只母鹿出现了,它带领着查理大帝的军队成功渡过了美茵河,让大军转危为安。为了纪念这件事,查理大帝下令在当地筑城。由于查理大帝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国王,也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这座城便取名为法兰克福(Frankfurt)。“Frank”即法兰克人,“Furt”是适合作为渡口的浅水河段,两个词汇连在一起意为“法兰克人的渡口”。这个传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法兰克福是德国黑森州最大的城市,而黑森州位于德国中心地带。这里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山林、河谷绵延起伏,风景十分秀美。莱茵河、美因河、内卡河等多条河流流经该州境内,40%的土地被森林覆盖,是全德森林覆盖比例第二高的州。当地野生鹿数量众多,它们应该熟知涉水点,所以查理大帝跟着鹿过河也不足为奇。不得不说,德国虽然以工业发达著称,但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到处都能看到清澈的河水和翠绿的植被。
法兰克福的美茵河畔
然而,如果从当时当地萨克森人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可能并不美好。查理大帝当年对德国北方地区的征服,在很大程度上掺杂了宗教因素。从公元772年至804年,查理大帝对萨克森地区发动了不下十八次进攻。在征服之后,他坚持让所统治的萨克森人改信基督教,拒绝接受洗礼和信奉异教的人都被判处死刑。据估计,在这一过程中,多达四分之一的萨克森人被杀害。那只母鹿带领查理大帝涉水,虽然拯救了罗马军队,但却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灾难。自794年法兰克福作为查理大帝的行都首次载入史册之后,它就成为了德意志重要的政治舞台。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由势力雄厚的诸侯即选帝侯选举产生。1152年,选帝侯们首次在法兰克福聚会,选举绰号“巴巴罗萨”(意为红胡子)的腓特烈一世为帝。1356年,卡尔四世颁布金玺诏书,正式规定选皇帝的仪式在法兰克福举行。从1562年起,法兰克福又取代亚琛,成为皇帝加冕盛典的举办地,前后有10位皇帝在这里加冕。如今被称为“皇帝大教堂”的法兰克福大教堂,就是因为德国皇帝在此加冕而闻名于世。我在回国前一天参观了这座教堂。教堂南面的投票礼堂是曾经选举皇帝的地方,里面至今还陈列着大主教们在加冕典礼时所穿的华丽衣袍。
法兰克福大教堂
二战期间,盟军对法兰克福进行了33次轰炸,导致这座城市80%的建筑被炸毁。不过,法兰克福大教堂得以幸存。一方面是因为教堂高大,从空中俯瞰呈现出“十字架”形状,容易辨别;另一方面则是受到欧洲宗教的影响,没人愿意冒犯上帝。二战之后,法兰克福在各方的努力下迅速开始重建。它并没有将幸存的20%建筑全部拆除进行整体建设,而是采用“插空修补”的方式推进。所以,如今在法兰克福的街头,我们可以看到老建筑与新建筑不规则地并排在一起,但却并不显得违和。如今,法兰克福是德国乃至欧洲重要的工商业、金融和交通中心,也是德国最大的航空站、铁路枢纽,还是著名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它能成为这么多领域的中心,原因虽然复杂,但都与它很早就开启会展行业密切相关。1240年,皇帝腓特烈二世特许法兰克福第一次举办商业博览会。1330年,第二届春季展览会在法兰克福举办,此后,法兰克福商业博览会成为国际性商业博览会,并逐渐成为每年的常态活动。在贸易展览会不断举办的过程中,相应的商业服务也开始兴起。1402年,法兰克福成立了第一个货币兑换所,标志着其金融业的萌芽。1585年,法兰克福股票交易所诞生。这些都为法兰克福在19世纪成为欧洲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1947年,法兰克福被指定为美国、英国与法国统一经济区域的总部所在地;1957年,德国的中央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在此开始营运,进一步巩固了其金融地位;1998年,欧洲央行总部在此设立,使得法兰克福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加稳固。目前,法兰克福经营着德国80%以上的股票交易,同时聚集了400多家国际银行,还有770家保险公司和大大小小几千家广告公司,被誉为“莱茵河畔的曼哈顿”。
法兰克福欧洲央行
可以看出,法兰克福各个中心的发展并非同步进行。整个城市的发展是在会展业的带动下,与之相关的金融、交通、航空、旅游等配套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从1240年第一次举办商业博览会,到如今成为世界著名的会展中心,法兰克福每年至少举办50多个重要展览。当然,德国政府也一直大力支持法兰克福的发展。例如,规定将德国的中央银行设在法兰克福,为欧洲央行落户打下了基础;规定1945年以后出版的德语印刷物都有义务提交德意志图书馆保存,使得法兰克福成为“德国最大的书柜”。这些举措都对法兰克福“几个中心”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机构美世咨询公司(Mercer)年初公布的生活质量十佳城市中,法兰克福排名世界第六,德国第一。然而,不少去过法兰克福和其他城市的人可能都会有一个感受——法兰克福的基础设施实在太差了。或许是已经过了基础设施大发展的时期,法兰克福和不少西方城市一样,基础设施看起来又旧又老,只注重实用性。法兰克福的不少地铁站台,就是简单的水泥墙和铸铁椅子,很少像中国城市那样,有双层玻璃门站台,抬头就能看到线路图,出站还有服务站。从政府财政支出占比也能看出这一点。在2024年德国联邦预算中,基础设施投资占比14.8%,而民生投资(社会福利)占比36.8%。具体到法兰克福,养老金、失业救济、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比最大,通常在30% – 40%,而交通基础设施、公共建筑投资的比例则通常只占约10%。最近几年,在德国对难民开放的背景下,法兰克福火车站作为欧洲最大的铁路枢纽,成为了不少难民抵达欧洲的首站。巨大的人流客流给管理带来了实际困难。我到德国的第一站也是法兰克福,从法兰克福机场到中央车站换乘时已经是傍晚,只能在附近留宿。一出站,我就看到不少流浪汉躺在街边,他们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年纪看起来都不大。还有一群年轻人聚集在街边,有的拿着酒瓶喝酒,有的聚在一起抽烟,身上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文身。我拉着箱子走在他们中间,心里真不是滋味。当地朋友告诉我,其实不用太担心,他们很多是瘾君子,一般不会轻易攻击别人。当地政府甚至为了所谓的“公共安全”,会定期为这些人提供毒品,以减少街头毒品交易和相关的犯罪活动。我回国那天早上再次路过中央火车站,看到一对年轻男女正在往胳膊上注射药品,我惊讶地看了他们一眼,他们却满不在乎地看了看我。我拖着行李,安全地走过了垃圾飞扬、酒瓶遍地的街道。
法兰克福的街道
在初步感受了法兰克福并了解了它的历史后,我对城市治理也有了一些思考。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重新反思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终目标导向,是近几十年来欧洲国家和城市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被欧洲国家推崇的“后增长主义”模式,既是对“增长主义”反思与批判的结果,也是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它追求公正价值、促进公民团结、增进居民幸福感的积极主张,更加注重人的获得感。然而,由于社会福利具有刚性特质,过多的保障确实会给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尤其是对移民和难民的无差别福利,也是近年来导致欧洲政坛上极右翼势力崛起的原因之一。
本文全面介绍了法兰克福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在会展业的带动下成为欧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但同时,也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社会治理难题等问题。法兰克福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反映了城市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