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从侗乡大歌到肉牛产业,黎平的乡村振兴多元发展之道,黎平: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翼,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贵州省黎平县依托自身民族文化、林业、本土黄牛等资源优势,在文旅融合、生态价值转化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展现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在当今社会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的大浪潮中,贵州省黎平县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近年来,黎平县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民族文化、林业以及本土黄牛资源等方面精准发力,不仅实现了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还推动了产业的增量提质,为古老的侗乡精心绘就了一幅文化繁荣、生态优美、产业强盛的乡村振兴崭新画卷。

“天籁之音”唱响“文旅合声”

当你踏入黎平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那星罗棋布的侗族村寨就像散落在大地上的璀璨星辰,而那悠扬婉转的侗族大歌更是如潺潺清泉,随处可闻。

肇兴侗寨,作为黎平规模最大的侗族村寨,以其浓郁而悠长的侗族文化,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众多游客。漫步在肇兴侗寨,你仿佛穿越时光,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那高耸的鼓楼,宛如守护村寨的巨人,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智慧与信仰;那精致的花桥,横跨在溪流之上,宛如一条绚丽的彩虹,连接着侗族人民的情感与生活;那热闹的戏台,演绎着侗族人民的历史与传说,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而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为肇兴侗寨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当侗族群众在寨门前放声歌唱,那和谐美妙的歌声仿佛能穿透心灵,让人感受到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近日,侗族群众在黎平县肇兴侗寨寨门前演唱侗族大歌迎接宾客。新华网发(吴光辉 摄)

“绿色海洋”涌出“金色收益”

黎平县拥有广袤的森林资源,这就像一座巨大的绿色宝库。近年来,黎平县充分立足这一资源优势,通过多种方式让这座“绿色海洋”产生了“金色收益”,真正实现了乡村美丽与百姓富裕的双赢局面。

黎平县中潮镇的油茶种植大户张乐贤就是这一发展模式的受益者之一。他从2009年开始投身油茶种植事业,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如今已经拥有了近1200亩的油茶基地,其中800亩油茶地进入了盛产期。2023年,他的油茶基地亩产鲜果达到了350公斤,除去各项成本,收入高达36万元。这一串串喜人的数字背后,是张乐贤的辛勤付出,更是黎平县生态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

农民在贵州省黎平县九潮镇万宝山天麻种植基地劳作。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除了油茶种植,黎平县还积极发展林下经济。黎平县双江镇平天村党支部书记吴珍祯介绍,村里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何首乌种植。经过两年的精心培育,何首乌亩产可以达到1000公斤,按照市场价大约10元1公斤计算,亩产收入可以达到1万元左右。2024年上半年,平天村采收何首乌果100余吨,收入超过100万元。目前,黎平县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已经超过100万亩,年均实现综合产值15亿元以上,覆盖农户4.2万户。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充分展示了黎平县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肉牛产业走出“致富新路”

走进贵州黎平宏大山地牛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你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一栋栋干净整洁的牛舍整齐排列,牛舍内不时传来阵阵“哞哞”声,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繁荣与生机。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有的忙着为牛群投食,确保它们健康成长;有的赶着新选购的牛群进入隔离圈,进行严格的检疫和观察。整个基地呈现出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

作为贵州省重点打造的肉牛产业大县,黎平近年来依托本土黄牛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引导、科技赋能、全链发展”的创新模式,让传统的养牛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大锅铲”贵州酸汤火锅店内场景。新华网发

当地的孺子牛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更是积极开拓市场,推动“黎平牛”和酸汤走出大山。2024年,他们在大湾区开起了8家“大锅铲”贵州酸汤火锅店,年销售额达8100万元。合作社负责人吴国邦表示,合作社不仅带动了农户养牛,还为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带动部分村民种植青储草料,实现了多元增收。此外,他们还在本地培养酸汤牛肉餐饮行业的服务人才,在帮助贵州酸汤牛肉勇闯大湾区的同时,也为家乡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本文详细介绍了贵州省黎平县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成功经验,通过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利用林业资源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依托本土黄牛资源发展肉牛产业,多管齐下,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从侗乡大歌到肉牛产业,黎平的乡村振兴多元发展之道,黎平:以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翼,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