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深挖乡村特色产业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新路径 乡村特色产业:兴农富农的新引擎与发展挑战

乡村特色产业展开,阐述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近年来各地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成果,指出当前面临的问题,并从产业化基础、品牌建设、数字化转型以及联农带农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乡村特色产业,它深深扎根于农业、农村与农民的生产生活之中,是依托地域资源的独特禀赋以及别具一格的乡土文化而形成的、极富乡土人文特色的产业形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着重强调,要积极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加强其联农带农的作用,以此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当下,乡村特色产业已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乡村特色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且富民效应十分显著。相关数据显示,在2024年,全国新建了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还认定了333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预计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会超过18万亿元。经过多年来政策的引导、扶持与培育,像天水的花牛果、柳州的螺蛳粉、单县的羊肉汤等农特产品成功走向全国市场;村超、村BA、雪乡等“村字头”文旅IP也在网络上走红。从上游的原材料种植养殖,到中游的农产品加工,再到下游的农文旅融合,一批乡村特色产业实现了延链“蝶变”,不仅成为消费者眼中的热门选择,还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的产业之路。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进一步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产品存在同质化严重的现象,附加值较低,质量不稳定,标准也不统一。同时,电商经营门槛较低,小微经营者众多,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以次充好、低价竞争、高价宰客等乱象。所以,需要采取多种措施,稳健施策,实现延链增效,把乡村特色产业打造成为联农带农的富民产业。

依“特”成“产”是深耕产业化基础的关键,而科技赋能则是实现延链增效的核心所在。各地应当依托自身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以产业基础和产业特色为导向,明确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编制科学合理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产业标准和评价体系。要调动各类要素来帮扶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创建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形成群聚效应。通过运用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农产品 + 文创 + 旅游”发展的新业态,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链进军,促使乡村特色产业突破种植、养殖的局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

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的品牌价值,是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效应,以情感消费、文化消费为牵引,深入挖掘各地独特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民俗技艺,赋予品牌丰富的文化价值,打造出独具地域特色、充满泥土气息、饱含乡韵乡情的品牌名片。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保护,从注册商标、优化包装、宣传引导、打击侵权等方面入手,提升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品牌的形象和声誉。

助农直播、产地溯源、主播带货等借助流量加持的电子商务新业态,让乡村特色产业无需走出家门就能在全国范围内声名远扬,已经成为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要以数字化引领产业融合,打造农文旅融合的消费新场景,实现“品质溯源—旅游消费—文化体验”的产业链延伸。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市场监管、优化消费环境,实现数商兴农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民合作社产业化经营是落实乡村特色产业联农带农的重要抓手。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助农金融等直接手段,以及提供设施改进、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间接保障,引导以家庭农场为基本单元联合组建农民合作社,建成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新型产业化经营主体。鼓励以订单带动、入股分红、利润返还、托管服务等多种模式,搭建起农民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稳固的利益联结,精心构建“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联农带农机制,确保农户能够深度融入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将产业链增值带来的红利真正留在农村、留给农户,形成盘活农村优质资源、激发农业经济活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的共赢局面。

本文指出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肯定了其近年来的发展成果,也指出了面临的问题。并从产业化基础、品牌建设、数字化转型和联农带农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旨在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振兴。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深挖乡村特色产业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新路径 乡村特色产业:兴农富农的新引擎与发展挑战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