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着重介绍了《南韵·国色——新媒体音乐会》对传统南音的创新演绎,以及音乐节上其他展现非遗的演出,探讨了AI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情况,体现了音乐节在挖掘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精髓、让非遗焕发新时代风貌方面的努力。
在上海上音歌剧院的大屏幕前,一场奇妙的视听之旅悄然开启。金黄色的图饰以螺旋状缓缓移动,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引。紧接着,石门缓缓打开,罗盘、指南针依次浮现于眼前,这景象宛如从天地玄黄的混沌中劈开了一道神秘的时空隧道。就在这时,清脆的响板声突然击破次元壁,气势恢宏的打击乐声瞬间在耳边响起。原来,这是古老南音激起的国潮音浪。
3月26日晚,《南韵·国色——新媒体音乐会》(以下简称《南韵·国色》)正式上演。在这场音乐会上,传统南音不再是孤芳自赏,而是经由室内民族乐团进行变奏,与变化万千的光影完美共舞,为观众呈现出一场有声有色的视听盛宴。
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以下简称“上海之春”),不仅有《南韵·国色》这样精彩的演出,还推出了多台展现非遗的演出。从即日起,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与数字媒体艺术学院携手共创,精心推出“万物有声·非遗新韵”音乐周。在这个音乐周里,集合了南音、江南丝竹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在积极探索AI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之路。而本月底即将上演的《“海上非遗”——民族室内乐原创作品音乐会》,则将以民乐点亮上海非遗地图。上海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主任周湘林向记者表示:“出新人新作是‘上海之春’的宗旨。今年这个舞台上涌现出不少将传统民乐和数字媒体、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新创演出,不少出自青年人之手。”
千年南音,一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以往,南音常常在小剧场或小厅堂里演奏,那种独特的韵味让人陶醉。然而,传统南音节奏较慢,对于现代老百姓来说,如何听得懂,又如何能被更多年轻人接受,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上音数字媒体艺术学院、民族音乐系联合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携手打造的《南韵·国色》,给出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答案。这场演出汇集了上音青年作曲家戴维一、楼嘉、李霓霞、艾尼瓦尔·瓦吉丁的四首委约新作。由吴强教授领衔民族音乐系团队、代晓蓉教授领衔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团队,以新媒体音乐剧场的形式,成功燃动了千年南音的DNA。值得一提的是,这台演出也是上海音乐学院建设成果展演季暨2025上音歌剧院春季演出季参演项目。
上音代晓蓉教授介绍道:“演出以南音为基底,在《阮音春沐》《雅韵伶歌》《颂风今吟》《景声合鸣》四个章节中,古老声音演变发展形成具有当代审美之音韵,故称之为南韵。我们试图在学科语境下进行创新,挖掘南音现代化发展的路径。”的确,《南韵·国色》每一章都以传统南音演奏作为起点,紧接着室内民族乐团奏响根据传统南音新创的音乐。代晓蓉还说:“音乐创作的初衷,是要走出学院的殿堂,旋律一定要朗朗上口、好听。”
记者在《南韵·国色》现场深刻感受到,传统南音意蕴悠长,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古朴。而当四宝、响板等演奏南音的常用乐器与室内民族乐团形成交响时,鼓点和音律瞬间变得热烈起来。演出现场还辅以精心设计的多媒体场景,在AI的辅助下,将南音特有的曲谱转化为精美的视觉图案,并巧妙地将其与闽南地区飞檐翘角的建筑元素相结合,构建了一个既充满历史感又具有地域特色的舞台背景。代晓蓉表示:“光影的蒙太奇叙事,能帮助诗性的音乐进一步表情达意,使其具有更强烈的舞台表现力,让观众获得沉浸式的视听享受。”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AI是否会“抢艺术工作者的饭碗”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代晓蓉认为:“我觉得不会,就拿演出现场对光时,偶发的灵光乍现的一瞬为例,AI无法取代这些瞬间。剧场也意味着人与人的沟通,艺术的本源恰恰来自于人类本能信息的扩大和欲望的放大。”在小红书上,她还看到了很有意思的观点:“AI就像变形金刚,固然有其强大的功能,但作为碳基生物的人类,却具备柔性的、随机的、千变万化的情感组合和感性思考,这是变形金刚无法做到的。”
这个春天,“上海之春”推出的多台音乐演出,都在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精髓,对非遗进行创新性呈现与展示,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貌。
比如《“海上非遗”——民族室内乐原创作品音乐会》,由周湘林教授担任艺术总监,上音作曲指挥系师生倾力打造。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当代民族器乐风格技法》的实践转化成果,更是上音“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体现。
3月27日即将上演的沉浸式音乐剧场《千秋雅韵:江南十二景》,在多媒体音画布景技术的加持下,通过对江南丝竹传统八大曲的“提炼”,以现代语汇串联“江南十二景”。音乐会作品委约上音四位青年作曲家李磊、薛蕙心、楼嘉、史志瑄创作,由民族音乐系民族室内乐团队共同采风、调研,并邀请顾冠仁先生及孙文妍教授带领的国乐研究会成员加盟,由二胡、竹笛、琵琶、扬琴、阮、笙、打击乐、箜篌等十余位演奏家,携手歌者、舞者共同上演。
本月底,吴强教授将执棒上音民族管弦乐团上演《国韵崇华——民族管弦乐专场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将展现浙派古筝艺术、崇明派瀛洲古调、江南孙氏二胡艺术、浦东派琵琶艺术、古琴艺术、竹笛艺术的经典代表曲目,并呈现李霓霞、戴维一、苏潇、高弘四位作曲家对民族管弦乐队的全新编创。下半场着重展现吴基学、薛蕙心、纪冬泳、艾尼瓦尔·瓦吉丁、倪辰康五位作曲家为伽倻琴、库姆兹、冬不拉、艾捷克、四胡等少数民族乐器与乐队创作的协奏曲作品。
本文围绕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展开,重点介绍了《南韵·国色》对传统南音的创新演绎,包括其创作理念、现场效果等。同时还介绍了音乐节上其他展现非遗的演出,如《“海上非遗”——民族室内乐原创作品音乐会》《千秋雅韵:江南十二景》《国韵崇华——民族管弦乐专场音乐会》等。这些演出体现了音乐节在挖掘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精髓、推动非遗与现代技术融合、培养新人新作等方面的努力,让古老的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本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