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氢能无人机展开,介绍了开源证券对其的研报观点,包括相比锂电无人机的优势、产业发展阶段、市场规模预测,阐述了政策对产业的助推作用以及产业技术储备情况,还提及具备相关能力的受益公司,并提示了发展中的风险。
智通财经APP消息显示,开源证券发布的研报指出,与锂电无人机相比,氢能无人机具有显著的核心优势。它拥有高续航能力,能够长时间持续作业;补能速度快,可大大减少等待时间;具备强环境适应性,能在多种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并且使用寿命更长。这些优势使得氢能无人机具备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广泛的能力边界,尤其适合在严苛条件下进行作业。例如在高寒地区开展电力巡检工作,那里的低温环境对设备性能要求极高,氢能无人机凭借其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可以顺利完成任务;在远距离物流配送、应急物资输送场景中,高续航和快补能的特点能确保物资及时送达;对于偏远山区的长距离勘测工作,它也能凭借自身优势出色完成。基于这些特点,氢能无人机有望在工业领域率先实现落地应用。自2024年起,产业端已经进入了密集试验期,前期的技术储备十分充分,随着商用化的逐步落地,其成长空间有望迅速打开。
开源证券的主要观点如下:
从长期视角来看,氢能是无人机动力的更优选择。预计到2027年和2030年,其市场空间有望分别达到21亿元和141亿元。氢能无人机的动力系统主要由氢燃料电池、控制器和氢气瓶组成,该系统能够将氢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从性能方面分析,氢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理论值是锂电池的3 – 5倍,续航时间可达3 – 10小时,而锂电无人机的续航时间仅为0.5 – 1小时;其使用寿命可达2000小时及以上,并且加氢过程仅需3 – 5分钟。此外,它还具有宽温域特性,能够在 – 40℃到60℃的环境下正常工作。从经济性角度来看,氢能无人机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更低,而且燃料电池、储氢瓶等核心部件的成本仍处于快速下降的通道。开源证券预计,氢能无人机有望在2025 – 2027年进入商业化从0到1的关键阶段,到2027年和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有望分别达到21.4亿元和141.3亿元,渗透率分别对应1%和3%,2023 – 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110.7%。
政策的推动以及产业技术储备的充分,使得大规模订单的初步兑现有望打开商用化局面。中央及地方政府在政策层面持续发力。在国家层面,2020年6月颁布了《无人机用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统一了无人机氢燃料电池相关的要求,为产业的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2024年12月举办了《氢能无人机续航能力等级评价规范》《无人机用氢燃料电池散热系统技术规范》研讨会,旨在探讨加速氢能无人机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在地方层面,2025年2月,重庆、中山、江苏等地陆续发布政策,支持氢能无人机产业的发展以及氢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产业端,主力产品的性能表现出色,已经具备了商业化的基础。2024年12月,协氢新能源获得了6亿元的大单,这是对大规模商用化应用的初步验证,后续订单有望持续落地。
具备整机生产和核心部件供应能力的公司有望在氢能无人机产业发展中受益。当前,该产业尚处于落地初期。在整机方面,协氢新能源已经实现了电池、整机、制储氢的全产业布局;氢航科技的产品线丰富,规划产能达到3000架无人机;氢源智能(与国鸿氢能合作)具备MOFs固体储氢核心技术,全球首款固体氢动力无人机已完成首飞。在零部件方面,国富氢能是国内车载储气瓶、供氢系统的龙头企业,与Wankel航空强强联合,布局氢能低空领域;云韬氢能(雄韬股份持股)深耕氢燃料电池领域,其“云航S20”已完成首飞;瀚氢动力(神开股份持股)在国内无人机供氢系统市场的占有率接近90%;江苏神通的高压氢阀产品已在运输类氢能无人机中得到应用;蜀道装备的氢动力系统正在开展前期验证工作;京城股份、龙蟠科技、中材科技具备为无人机提供高压储氢瓶产品的供货能力。
不过,氢能无人机产业发展也存在一定风险。主要包括氢能补贴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氢能制备、使用成本降低缓慢导致经济性不及预期的风险,以及燃料电池等核心部件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
氢能无人机相比锂电无人机的优势,预计其在工业领域率先落地且成长空间大。开源证券认为氢能是无人机动力长期更优选择,给出了市场规模预测。政策推动和产业技术储备使大规模订单初步兑现有望开启商用化。具备整机生产和核心部件供应能力的公司有望受益,但产业发展也面临补贴政策、成本和技术等方面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