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人形机器人行业,介绍了美的集团人形机器人样机曝光情况,以及行业竞争从机能对比转向量产和场景涉足能力的转变。详细阐述了各企业的量产计划和工厂试训情况,还提及产业链上游企业动态以及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
当下,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正变得愈发激烈,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
3月18日,美的集团的人形机器人样机首次公开亮相。这款极具科技感的人形机器人功能十分强大,它能够完成握手、跳舞、“比心”、递水、开瓶盖、打螺丝等一系列丰富的动作。更为厉害的是,它还具备语音交互能力,能听懂人们发出的语音指令,并按照指令去精准完成相应的操作,仿佛一个智能的伙伴就在身边。
美的集团副总裁兼CTO卫昶表示,目前美的并没有推出人形机器人产品的确切时间表。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产品最先可能会在工业、商业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因为这些场景对于机器人的功能需求与机器人自身的特性较为契合。
回顾过去,人形机器人厂商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演小品、跳舞、赛跑等机能对比上,像是一场“秀肌肉”的表演。然而,进入2025年一季度后,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友商”之间的竞争已经开始聚焦在量产和场景涉足能力方面。
在众多应用场景中,汽车总装车间无疑是最为常见的一个。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自2025年以来,已经有优必选、宇树、乐聚、开普勒等多家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秀出“进厂打工”的视频。在海外,特斯拉、FigureAI等企业也纷纷开始涉足车厂总装车间,这表明汽车总装车间成为了人形机器人应用的热门领域。
相关企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工厂试训并非是一场简单的“作秀”。机器人本体企业与制造业工厂往往会签订一些合作协议,在达成既定工作目标的前提下,工厂会选择租赁或者采购这些机器人,这体现了机器人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踏入制造业场景,产业链上游企业也有了新的动态。机器人厂商已经开始给出量产指引,量产数量甚至达到上千至上万台,这预示着机器人的商业化进度可能在2025年就会有明确的分晓。
量产计划纷至沓来
3月14日,赛力斯发布了一则汽车工厂制造的视频。此前,赛力斯曾在招聘网站发布招聘人形机器人相关岗位的信息。在这则视频中,除了AGV等传统机器人之外,由乐聚和华为云(大模型)联合开发的夸父机器人“高调”露脸,展示了其在工厂中进行搬运工作的状态。
这并非乐聚第一次在工厂展示实力。早在2025年1月,乐聚就相继在一汽红旗、北汽越野和蔚来工厂进行“试训”。当时乐聚还透露,公司的第100台人形机器人已经交付给了北汽越野。并且,公司有望在今年将产能提升至200台,未来还会逐步向500台的目标迈进,展现出了一定的发展潜力。
实际上,与其他友商相比,乐聚的量产预期还略显保守。2025年1月,国内另一家智元机器人对外宣布,公司已经成功下线了第1000台机器人。同时,公司位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制造工厂已于2024年10月正式投产,并且还计划在上海张江建设年产能在1万台左右的人形机器人二期工厂。
智元具身智能事业部总裁姚卯青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五到十年,公司将逐步实现一年量产1万台、10万台和100万台人形机器人的宏伟目标。目前,智元已经在比亚迪、立讯精密、蓝思科技等头部制造业企业工厂中进行了实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不论是智元还是乐聚,都展现出了较为明确的量产计划。而另外两家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宇树科技和优必选,则相对低调,并未给出精确的量产数据。
优必选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比亚迪汽车工厂,优必选Walker S1第一阶段实训工作已初步取得成效,效率提升了一倍,稳定性提升了30%,相关优化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预计在二季度具备规模化交付条件。”此外,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优必选还在蔚来、吉利、东风柳汽、富士康等工厂完成了试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优必选已经完成港股上市,公司官方对外无法披露“计划量产数量”,仅能在实际兑现业务后正式披露。
人形机器人领域“当红炸子鸡”宇树科技同样未披露量产计划,但宇树科技注册地浙江省却有自己的发展规划。浙江政府近期发布的《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到,到2027年,浙江的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实现显著增长,全省整机年产量预计达到2万台,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200亿元,同时关联产业规模也将达到500亿元。而除宇树科技外,云深处科技、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均为浙江本地较为知名的人形机器人主机厂,有望在上述规划中扮演重要角色。
产业链风声不断
除了本体厂商之外,浙江省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供应商的角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像此前被传有望成为特斯拉擎天柱人形机器人供应商的拓普集团、三花智控、银轮股份、新剑传动等关节模组执行器企业,以及禾川科技等伺服电机企业均来自浙江省。
特斯拉一直是人形机器人赛道量产指引中最为激进的企业之一。在2024年四季度的财报中,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就给出了2025年1万台下线的计划,并且“号称”2026年就要将产量提升到10万台,2027年可能会达到50万台甚至100万台。
3月14日,有消息称,拓普集团已经收到特斯拉询问产能预备情况的信函。这一传言被市场解读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开始正式量产的信号,受此影响,拓普集团股价于3月14日当日涨停收盘。不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尝试向拓普集团官方核实这一消息,但未能得到回复。
除此之外,另一家人形机器人厂家FigureAI也对外宣布了“2025年1000台”的量产计划,以及到2028年后扩展到1万台的产能水平。
实际上,海外人形机器人品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产业链企业的支持。近日,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一份名为《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报告,列出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100家核心企业,其中56家企业来自中国。该报告称,中国已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的份额更是高达63%,主导了全球供应链。特别是在人形机器人的“身体”环节,即机器人的物理构造部分,中国的集成商占比达到了45%。
据部分券商的不完全统计,国内厂商与FigureAI有合作或送样、接触的公司还包括鸣志电器、绿的谐波、兆威机电、旭升集团、东山精密、银轮股份等。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向产业链和调研机构获得的信息来看,整个市场都在尝试交叉印证几大人形机器人给出的量产指引。
本文详细介绍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态势,从美的集团样机曝光引出行业竞争焦点从机能展示转向量产和场景应用。各企业纷纷公布量产计划,虽进度和规模不同,但都在积极推动商业化进程。同时,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整体来看,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