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走进临浦镇劳动路上的“临浦吴焕红皮鞋店”,讲述了这家经营29年的老店的故事。介绍了店铺搬迁后老顾客依旧追随,吴师傅用老机器精心修鞋、定制皮鞋的过程,还展现了他作为流动党员在社区做公益的热心肠,最后表达了他对传承手艺的期望。
在临浦镇的劳动路上,一种独特的韵律悄然奏响。缝纫机“哒哒”的节奏,与砂轮转动时发出的嗡鸣声相互交织,仿佛是一首岁月的乐章。空气中,还弥漫着皮革特有的气息。就在这里,有一家名为“临浦吴焕红皮鞋店”的老店,宛如一位默默坚守的老友,已经陪伴当地居民走过了漫长的二十九个春秋。
时光流转到去年,这家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店铺从老菜场搬迁到了劳动路。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老顾客们对它的眷恋。他们就像一群执着的归鸟,接连不断地循着记忆找到了新的店铺。
有一天,当小编走进这家店时,恰好目睹了这样温馨的一幕。一位老顾客满脸急切地对店里的吴师傅说道:“老吴啊,你怎么搬到这儿来了,我找你的店可找了好久。”接着,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双皮鞋,眼中满是心疼,“我这双皮鞋有些年头了,当时在商场花了大价钱买的,平时珍惜得很,不轻易拿出来,今天一穿竟然脱跟了,帮忙看看,能修吗?”吴师傅接过皮鞋,仔细地检查了一番,然后笑着安慰顾客:“可以修的,过两天就可以来取了。”那笑容,仿佛给顾客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跟随吴师傅走进店内,几台老机器首先映入眼帘。有拼合鞋底的压机,它就像一位沉默的大力士,稳稳地将鞋底拼接在一起;有打磨用的砂轮机,它飞速旋转,为皮鞋打磨出光滑的表面;还有缝线用的补鞋机,它如同一位精细的裁缝,一针一线地缝补着皮鞋的瑕疵。这些陪伴了吴师傅多年的“老伙计”,见证了他无数个日夜的辛劳。吴师傅一脸自豪地介绍道:“现在外头修鞋的师傅大多用的是硬线,我这补鞋机的线是软的,缝出来的鞋穿起来更舒适。”那语气中,满是对自己手艺和老机器的自信。
手工定制皮鞋,是一门考验耐心和技艺的艺术。从最初的选款开始,吴师傅就会与顾客耐心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和需求;接着进行量尺,每一个数据都精确到毫米;然后仔细地描样板、裁剪、削皮,每一个步骤都如同在雕琢一件艺术品;再到缝合、钳合、纳钉子,每一针、每一颗钉子都饱含着他的专注;最后安上鞋底,一双精致的手工定制皮鞋才算初步完成。但这还不够,新鞋还得先在他那粗糙却温暖的手掌里“蹚”过几遍,他会反复感受鞋子的舒适度,确认不磨脚后才会放心地交给客人。
如果说吴师傅在皮鞋店里展现的是精湛的技艺,那么走出皮鞋店,他还有着另一重令人尊敬的身份。山阴街社区工作人员回忆道:“吴师傅是我们这儿的流动党员,还是先锋党员,经常在社区做公益便民服务,很受大家的尊敬。”他虽然话不多,但总是笑呵呵地为大家帮忙,那亲切的笑容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当有人对他的付出表示感谢时,吴师傅却摆了摆手,谦虚地说:“哪里的话,都是我应该做的,党员就该像鞋钉,哪里需要就铆在哪里。”
夜幕降临,劳动路上的商铺次第亮起了霓虹灯光,宛如一条璀璨的星河。而皮鞋店内,那暖黄的灯光依旧跳动着,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这里,时间仿佛被纳进了密实的针脚,岁月沉淀为皮革的纹路。谈及未来,吴师傅目光坚定地说:“虽然现在大多是网购、快消费,但我开这家手工定制的皮鞋店也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还是希望这份手艺能被传承下去,用心对待每一位顾客的选择和信任。”
本文通过讲述临浦吴焕红皮鞋店的故事,展现了吴师傅精湛的修鞋和制鞋手艺,他对老机器的珍视以及对顾客的用心。同时,也凸显了他作为党员在社区积极参与公益服务的担当。在快消费时代,吴师傅坚守手工定制皮鞋的初心,希望传承手艺,体现了他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