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的“三曼”村在政府和专家团队的助力下,通过挖掘传统魅力、利用区位优势,实现从传统村落向农文旅融合综合体的转变,村民生活改善,同时也展现了西双版纳州康养旅居产业的发展以及云南农文旅融合的良好态势。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轻柔的晨雾如同薄纱般,缓缓地抚摸着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那宁静而又迷人的“三曼”村。这“三曼”村,指的是曼空岱、曼峦站、曼空迈这三个宛如明珠般的自然村,它们静静地依偎在橄榄坝温暖的怀抱之中,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来来来,尝尝这清甜可口的木瓜!”在一家小卖部门口,46岁的岩罕农热情地向记者招呼着。他的身影,由于小儿麻痹症的缘故,略显蹒跚,但在那斑驳的光影之下,却透露出一种别样的坚韧。这家小卖部,他已经经营了将近三十年。此刻,门口摆满了村民们亲手种植的蔬菜和水果,五颜六色、种类繁多,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珍宝,正期待着过往游客的欣赏与喜爱。
“三曼”村距离景洪市大约30公里,这里居住着140户、共计679名村民。村子里那历经岁月洗礼的干栏式竹楼,就像一位位沉默的老者,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地伫立着。然而,从2023年开始,一切都悄然发生了改变。当地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携手合作,深入挖掘“三曼”村传统民居和民族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他们充分依托中老铁路沿线的优越区位优势,展开了精心的规划与建设。原本荒废的池塘,摇身一变成为了充满活力的露天泳池;闲置已久的仓库,被改造成了温馨惬意的休闲茶亭;低产的胶林,如今成了充满知识趣味的科普公园;废弃的水塔,也华丽转身成为了别具特色的“村咖”。就这样,“三曼”村被成功打造成了一个集农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融合综合体,每个村子都有着独特的主题,各自绽放着耀眼的光彩。
图为“三曼”村村民岩罕农在他的小卖部门口(2025年2月12日摄)。
傣族姑娘玉章家经营的曼峦1号民宿,如今每个月的收入已经突破了万元大关。曾经,她主要依靠打零工、干农活和割胶来维持生计,生活充满了艰辛。而现在,她终于找到了一条稳定增收的新路子,日子也变得越来越有盼头。
在村集体共建咖啡店工作的玉喃香,同样沉浸在这份变化带来的喜悦之中。“我每个月底薪有2000元,还入股参与分红,每年还有提成呢。”她满脸笑容地说道,言语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满足。
“村民的生活快了起来,只为带给游客‘慢’体验。”曼峦站村民小组组长岩甩勒向记者道出了其中“快慢相生”的门道。他说,游客来到这里,可以住在傣楼里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学着做一顿地道的傣家饭,体验古老的傣族造纸技艺。要是不多待上十天半月,根本无法尽情体验这里的所有美好。
图为游客在“三曼”村的道路上骑行(2025年2月12日摄)。
“三曼”村其实是西双版纳州康养旅居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从过去单纯的观光游,逐渐转变为深度游;从简单的旅游模式,升级为旅居模式。西双版纳凭借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和丰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2024年吸引了68万人前来旅居,旅居人数同比增长了20%。
人们渴望回归山水之间,隐匿于烟火之中。不仅是“三曼”村,像土瓜冲、老姆登等更多的地方,乃至整个云南这片广阔的天地,都成了人们寻找心中诗和远方的理想之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有近400万名旅居客选择在云南停留。
在此次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在云岭大地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快与慢不再是相互对立的两极。“慢生活”与“快发展”相互交织,迸发出了神奇的魔力,正共同谱写着一曲壮丽的边疆发展新画卷。
本文聚焦云南省西双版纳“三曼”村,阐述其在政府与专家团队支持下,通过挖掘传统魅力和利用区位优势,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村民生活改善。同时展现了西双版纳州康养旅居产业的进步以及云南整体农文旅融合的良好局面,体现了“慢生活”与“快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为边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