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探索“老幼共托”,为“一老一小”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本文聚焦“老幼共托”模式,通过列举多地“老幼共托”的生动场景引入话题,阐述了该模式兴起的背景、需求端与供给端的优势、代际互动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指出了面临的挑战,鼓励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其发展,以保障“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

刘文宇

在山东济宁任城区南苑街道那温馨的“一老一小”服务中心内,孩子们满脸兴奋地系上可爱的小围裙,小手紧紧握住擀面杖,有模有样地擀着面皮,那认真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一旁的老人们则是心灵手巧,双手翻飞,将面皮精心捏成了花瓣、元宝等形状,仿佛在进行一场艺术创作。而在江苏连云港海州区路南街道葵花社区的幼儿园里,每天都能看到老人们按时“打卡”的身影。他们有的围坐在棋盘旁,全神贯注地切磋棋艺,时而皱眉思考,时而开怀大笑;有的则挥毫泼墨,在纸上留下一幅幅苍劲有力或飘逸灵动的书法作品,整个幼儿园里欢声笑语不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再把目光转向广东深圳南山区沙河街道一所托育园的草坪上,老人和孩子整齐地排着队伍,欢快地跟着节拍起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就此呈现。同一片屋檐下,“一老一小”共同勾勒出了“老幼共托”这一无比生动的美好图景。

“一老一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重要内容。年轻的父母们为了生活、为了家庭,每天都要忙碌地去上班,那么孩子该由谁来照顾呢?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又有谁能帮忙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老有所养”“幼有所育”,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号,它切实牵系着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与美好未来。在当下的一些城市中,“老幼共托”这一模式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风尚,它为解决“一老一小”的照护难题提出了全新的方案。

从需求端的角度来看,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叠加生育支持政策的不断出台,人们对于养老托育服务的需求变得愈发迫切。托幼和养老,虽然看似处于人生的两端,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需求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幼儿园大多会选择开在社区周围,遵循着就近、便利的原则,而居家养老服务同样也是如此。小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有人照看、辅助餐食等,这与养老服务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对于那些双职工家庭而言,如果能够将老人和孩子安排在一起,那么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将会减轻不少。

在供给侧方面,不少地方的幼儿园正承受着一定的压力。此时,将目光投向老年群体,积极探索“老幼共托”这一全新的模式,有着诸多好处。一方面,它能够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贴心的服务;另一方面,也能给孩子提供看护、教育等全面的服务。这样一来,能让“朝阳”般的孩子与“夕阳”般的老人在同一片屋檐下共同享受欢乐时光。既充分盘活了现有的资源,也为托幼机构的转型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句古诗用来形容老人与孩子的互动再合适不过了。老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往往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孩子们那满满的活力就像温暖的阳光,感染着每一位老年人,让他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有朝气。而老年人丰富的知识、宝贵的经验,也如同一本本厚重的书籍,熏陶和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当绘本区添置了书法角,滑梯旁有了适老化扶手,这种看似简单的“时空折叠”却催生出了意外的收获——孩子们会围着老人认真地学习剪纸,老人们也会跟着幼师欢快地做手指操,幸福就这样跨越代际稳稳地传递着。

“老幼共托”这一模式的尝试,不仅仅是社会服务与照护模式的一次创新探索,更是积极应对我国人口形势变化的一项务实举措。目前,不少企业、机构都十分看好这一新模式。截至去年底,中国已有“老幼共托”相关企业36.2万余家,这充分显示了该模式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老幼共托”可不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加挂个牌子就能实现的。托老和托幼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同。不仅所需要的设施有所不同,对照护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这两类服务涉及不同的管理主体,要想实现“1 + 1 > 2”的效果,还需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通过“政策包”进行精准滴灌,从而扩大优质服务的供给。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老幼共托”目前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我们坚信,只要全社会能够共同努力,凝聚各方力量,就一定能为“一老一小”撑起一片温暖的晴空,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幸福的晚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真正实现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美好愿景。

本文围绕“老幼共托”模式展开,介绍了多地“老幼共托”的场景,分析了其兴起背景,指出该模式在需求端和供给端的优势以及代际互动的积极作用,同时也阐述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强调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老幼共托”模式发展,以保障“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实现老有颐养、幼有善育。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探索“老幼共托”,为“一老一小”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