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于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一背景,详细阐述了美国零售巨头如开市客、沃尔玛等为应对关税成本向中国供应商施压的情况,分析了此行为对中美企业合作关系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开市客在中国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势风云变幻,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特朗普政府悍然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一举措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全球商业格局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其中,美国零售巨头们为了应对不断攀升的关税成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供应商,对其施加压力。
据英国《金融时报》3月18日的报道,知名零售企业开市客(Costco)要求中国供应商降低货品价格,试图将20%的关税成本转嫁给供应商。事实上,此前沃尔玛、家得宝、塔吉特等美国零售巨头也采取了类似的行动。这一系列事件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不仅冲击了中美企业间原本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且极有可能对开市客等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后续发展产生连锁反应。
目前,开市客美国分公司的销售额中约有三分之一来自其他国家进口的产品,其中来自中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的产品不到一半。
其实,不只是开市客,早前另一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也曾试图让供应商降价。中国商务部迅速行动,约谈了沃尔玛以了解具体情况。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也明确表示,若情况属实,将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会员企业的利益。
此外,美国第一大家居建材用品零售商家得宝同样向供应商提出了类似要求,让供应商在降价或转移生产线之间做出选择。而美国另一零售商塔吉特则选择与供应商商讨分担额外成本的方式,并计划上调部分商品价格。
自今年2月以来,特朗普政府先是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随后又将税率进一步调高至20%。这一政策调整如同一场暴风雨,直接导致美国进口商的成本大幅攀升。于是,要求中国供应商降价,将部分关税成本转嫁给供应商,成为了美国各大零售巨头不约而同想到的通行做法。
然而,这一要求遭到了众多中国供应商的坚决抵制,双方的合作关系也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中国供应商本身就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上涨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多重压力,利润空间已经被进一步压缩。许多供应商表示,他们并不愿意将所有的关税压力都扛在自己肩上。有供应商无奈地指出,大型供应商或许有一定的能力承受额外成本,但小型供应商则面临着被挤压甚至被淘汰的巨大风险。
对于美国零售巨头的这种行为,广州眺远营销咨询公司总监高承飞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美国零售商要求中国供应商降价以转嫁关税成本,从商业伦理和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是非常值得商榷的。首先,这种要求严重违背了公平合作的原则。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本应是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成本转嫁。其次,这种行为可能会破坏供应链的长期稳定性。中国供应商在利润微薄的情况下被迫降价,可能会导致企业运营困难甚至亏损,进而影响产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此外,这种做法还可能会引发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损害中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回顾开市客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2019年它在中国大陆开出了首店,但扩张步伐相对较为缓慢。截至目前,Costco已经在内地完成了7家门店的布局,分布在上海、苏州、宁波、杭州、深圳和南京6个城市。
虽然开市客已经进入中国市场6年,但从2022年起才公开其在华经营数据。2022年,开市客在中国的总营收为30亿元,平均每家门店销售额达到15亿,单店日销量超过400万元。然而,到了2023年,Costco在中国的总营收虽然同比增长至55亿元,但平均每家门店销售额却降至11亿元,单店日销量也降至300多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开市客在2023年一下子开出了3家门店,而2024年仅新增2家。这一明显的变化引发了人们对Costco业绩下滑、拓展速度放缓的广泛关注。
在其高开低走的背后,供应链和商品力的本土化问题被认为是Costco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分析人士指出,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往往离不开对本土化策略的深入探索。随着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外资零售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其供应链,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
开市客亚洲总裁张嗣汉也曾公开表示,Costco需要进一步拓展门店网络、加强本土供应链能力、降低运输和库存成本,以实现收支平衡。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关税政策的变动所引发的商业博弈,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简单较量,更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和重塑的一个生动缩影。对于开市客而言,更应该回归公平合作的本质,与中国供应商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商业模式,补齐供应链短板,提升本土化水平,这样才能在这片广阔的中国市场中站稳脚跟,实现长远的发展。
本文围绕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这一事件,揭示了美国零售巨头向中国供应商施压转嫁成本的行为,以及此行为对中美企业合作和开市客在华发展带来的影响。同时指出开市客面临本土化挑战,强调其应回归公平合作,探索共赢模式,提升本土化水平以实现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