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当下受消费者追捧的“金包银”首饰,深入报道了该行业存在的虚标金重、回收陷阱、检测困难等问题,通过具体案例揭示消费风险,并介绍了相关规范政策以及给出消费者购买建议。
近期,黄金价格持续攀升,这让不少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将目光投向了所谓的“金包银”首饰,将其视为足金的“平替”之选。然而,在“金包银”饰品备受追捧的背后,行业内却暗藏着虚标金重、回收陷阱、检测困难等诸多问题。那么,消费者究竟该如何防范“金包银”带来的消费风险呢?
记者深入电商平台直播间进行探访,发现主播们正卖力地介绍着各类“金包银”产品,手镯、项链、耳饰等应有尽有。主播们还不时拿出产品的质保单向观看直播的网友展示,部分直播间也会在醒目位置标注“金包银”的字样。
△直播间主播介绍自家“金包银”首饰
宁波市产品食品质量检验研究院黄金珠宝检验中心主任王超介绍,“金包银”首饰通常是在银的表面镀上一层黄金,从外观上看,与足金几乎没有差别。
王超解释道:“‘金包银’的工艺其实古代就已经存在了,那为什么最近会火起来呢?主要是因为直播间里有人宣传,用1克黄金的价格就能做出20克手镯的效果。从外观上看,它确实可以作为足金的‘平替’,但这仅仅局限于外观,我们更要关注它的质量。现在市面上的‘金包银’产品大多是镀金的,这就需要看镀金的质量和薄厚。有些所谓的‘金包银’产品,镀金层很薄,可能没过多久就会磨损掉,露出里面的基底,这样一来,‘平替’效果也就只能维持短短几个月。”
前不久,河南小伙龚尚(化名)在电商平台为好友挑选了一个“金包银”的生肖首饰作为礼物。产品宣传图上明确标注使用了0.4克“999足金材质”,可龚尚收到产品后不久,就发现首饰出现了磨损的情况。
龚尚无奈地说:“里边的材质都写得很清楚,看起来很正规。同一款产品链接内容都一样,价格却从800元到100元不等,我选了200多元的,主要是看中它款式好看,而且看起来跟真金子没什么区别。我把礼物送给朋友后,朋友没戴多久,首饰就掉色了,里面黑乎乎的,我怀疑连银都没有,表面感觉也不是金,就像是镀了一层东西。”
△龚尚购买的“金包银”首饰的相关介绍(受访者供图)
随后,龚尚与平台商家进行沟通,商家的回答却让他哭笑不得。
龚尚气愤地表示:“0.4克金168元我都不敢买,我还买个200多元的。商家说这是氧化什么的,可以免费补金或者免费更换。足金的东西哪能这样说补就补,说换就换,真的太离谱了。”
△黑猫投诉平台关于“金包银”的投诉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以“金包银”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相关的投诉多达1600多条,其中投诉相对集中的问题就是“金包银”货不对板。记者还走访了一家大型首饰集散地,有商铺工作人员透露,如果商家想将足金首饰与“金包银”首饰混卖,消费者根本难以察觉。
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商品并说道:“垫了一层,看上去就是金的,你看得出来吗?真黄金拿过来对比也是一样,看不出来。”
记者询问:“是不是得涂很厚才行?”工作人员回答:“我只垫了一层厚的。”记者又问:“大概有多少克?”工作人员则表示:“没有克重,没有把黄金的克重统计报出来。”
△商铺展示的纯银首饰和“包金”首饰
记者以一款商家纯银的手镯为例,询问工作人员能否做成“金包银”,该工作人员解释说,“金包银”的加工过程消费者可以说没有话语权。
工作人员表示:“‘金包银’金的克重很难把控,你不知道他的金有多少克,就按他实际给你说的,回来的时候有没有那么多你也不知道。”记者追问:“他说多少就是多少?”工作人员肯定地回答:“对。”记者又问:“真没法辨别吗?”工作人员无奈地说:“对,你咋辨别?如果这个手镯人家跟你说有10克金20克银,说不定他反着说,具体你也看不出来金到底有多少克,就钻空子。”
有黄金首饰加工的商家告诉记者,加工“金包银”镀金的用料需达到6%的比例才算达到标准。
加工商家解释道:“6%的比例……”记者询问:“100克的银垫6克的金?”加工商家回答:“6克以上基本上就没问题了,垫1克2克太薄了也不行。”记者又问:“薄了也能垫吧?”加工商家说:“能啊,你要0.1克也能垫。厚的不检测、不烧看不出来,你去测都是金子,只是分量掂一掂差点。我们回收肯定得剪开验、烧的。以前胆子大也不烧、不检就回收,现在必须检测。”记者问:“收到过这种情况是吧?”加工商家说:“今年过年就收到过一次。”
记者走访了解到,“金包银”首饰在买卖时,理论上应该遵循金按金价走,银按银价定的规则。但实际上,消费者在电商平台或线下购买的“金包银”产品在检测时常会遇到阻力。宁波市产品食品质量检验研究院黄金珠宝检验中心主任王超表示,目前市场上纯金首饰种类繁多,通过手触或观察无法判断。至于所谓“金包银”产品,必须将首饰破坏才能检测出真伪。
王超指出:“消费者没有检测的渠道,需要把‘金包银’产品破坏,金和银剥离掉才能检测,否则混在一起无法检测。镀得比较薄没问题,我们可以用无损检测法通过‘X荧光’把表层比较薄的部分击穿测到里面,如果镀得比较厚射线无法击穿。一些专业的检测机构去年对‘金包银’产品也做了市场调查,买了一些产品把银用一种化学方法熔掉,剩下就是纯金。结果跟商家标称的质量只有极少数一致,大部分都缺斤短两。”
去年10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规范镀金银首饰生产、销售行为的行政告知》正式出台,对镀金银首饰的名称、标签标识、印记、检测证书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罗湖监管局质量标准计量科工作人员方晓萍介绍:“镀金银首饰(也就是俗称的‘金包银’),其标签命名必须规范,如‘镀金银手链’或‘镀金银项链’。在采用机械加工方法将金牢固地包覆在饰品上时,可称为‘包金’首饰;镀金银首饰必须配备标签,其中应明确标示产品名称、生产厂家信息、执行标准、总重量以及合格证;镀金银首饰的印记在材质方面仅限于标注银及其纯度;检测证书中的产品名称及检测信息需遵循规范,如标注金重、银重等信息,必须与实际相符。”
王超提示,目前市场上“金包银”的产品良莠不齐,消费者应当保持理性购买的态度。
王超建议:“首先,消费者在购买‘金包银’产品时要有个心理预期,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部分差的产品效果只能维持几周或几个月。其次,要对商家宣传的用了多少金、多少银做到心中有数,并留存好与商家的聊天记录、购买记录等相关的证据,以便日后遭遇维权时向有关部门提供。”
本文围绕“金包银”首饰展开,揭示了其在市场上虽受欢迎但存在虚标金重、检测困难等诸多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和专业人士的解读,让消费者了解其中风险。同时介绍了深圳出台的相关规范政策,并给出消费者理性购买和维权的建议,旨在提醒消费者在购买“金包银”首饰时谨慎选择,防范消费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