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文旅领域“追梗式营销”盛行,各地文旅部门借此获取流量,虽能在短期内让城市迅速走红,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分析了“追梗式营销”的利弊,指出文旅产业应注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从“追梗”转向“练功”,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变。
在当今的文旅行业中,“蹭热点”“借助热梗”已然成为获取流量的惯用方式。从各个地方争抢“哪吒故里”的名号,到紧跟“回答我,look in my eyes”这句极具魔性的口头禅开展创意宣传活动,各地的文旅部门在社交平台上纷纷施展本领,都希望能够以一种快捷的方式吸引到大量的流量。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追梗式营销”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一座城市搭上流量的快车,迅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就拿各地文旅用杨紫舞步进行“全国巡跳”的二次创作来说,这一行为引发了大规模的模仿热潮,成功掀起了一场流量狂欢。还有多地将“回答我”热梗与本地的文旅特色相结合,通过历史名人搭配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向现代人发出“灵魂拷问”,成功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
然而,在这看似热闹的表象背后,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线上的“流量”究竟能有多少转化为线下的“留量”呢?各地文旅都在追梗,真正能够持续火爆的又有几个呢?这类营销方式过度依赖“梗文化”,很容易导致内容出现同质化的现象,从而造成网友的审美疲劳。最终可能会出现游客只记住了梗,却忽略了当地文化内涵的情况。当热潮过去之后,那些没有优质内容支撑的文旅目的地很容易就被人们遗忘,难以从“网红”转变为“长红”。
文旅产业的核心在于“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如果没有本地文化的支撑,旅游产品就如同没有根基的水,难以长久发展。纵观全国,有些景区和文旅项目,为了吸引眼球,盲目地给自己贴上文化标签,却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人有我有”阶段。比如多地争抢“哪吒 IP”,有的只是进行了表面的联动,最后陷入了“打卡即结束”的尴尬局面;有的虽然借势开发了文旅产品,但没有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无法形成独特的品牌,造成了同质化产品的资源浪费。
旅游并不是一次性的交易,它本质上是一种关于美好生活的体验经济,需要兼顾短期的流量和长期的口碑。靠网络流量吸引来的游客,如果在旅游过程中没有获得良好的体验,那么口口相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因为当地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的滞后而受到流量的负面影响。景区在追求短期效应、追逐热梗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人们出游的核心诉求,跟上实质性的配套服务,将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口碑”。
若想实现文旅项目的长久繁荣,就必须从“追梗”转变为“练功”,构建长效的发展机制。在深入挖掘文化 IP 方面,要打造独特的体验,将文化 IP 与地方特色进行深度融合。例如,当人们提到冰雪,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哈尔滨;提到烧烤,就会联想到淄博。在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韧性上,各地需要补齐短板,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根据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流量营销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把握好尺度和分寸,警惕走向极端。有些梗可以跟进,而有些则不适合,千万不要触及底线和红线,否则将会本末倒置,得不偿失。
文旅目的地想要持续“火”下去,挖掘文化内涵是根本,完善服务体系也必不可少。文旅产业的本质是实现人与文化的交流,热梗营销只是打开流量入口的一种手段,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步,将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服务品质,在基础设施、文化挖掘、服务质量等方面不断修炼内功,平衡好“流量”与“留量”的关系,才能让游客真正“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实现文旅产业的稳定、长远发展。
文章围绕当下文旅领域“追梗式营销”现象展开,指出其虽能短期获流量但存在诸多弊端,如内容同质化、难以转化“留量”等。强调文旅产业核心是文化与旅游融合,景区应兼顾短期流量与长期口碑,从“追梗”转向“练功”,构建长效机制,同时把握好流量营销尺度,深耕内涵、提升服务,实现文旅产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