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AI浪潮下打工人的焦虑与破局之路,从抗拒到接纳:打工人如何与AI和谐共处

本文聚焦于AI崛起背景下,打工人所面临的种种焦虑与挑战,以及他们为应对这些问题所做出的努力和转变。通过多个行业从业者的具体案例,深入探讨了AI对不同职业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在焦虑中寻找与AI相处的最佳方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AI的崛起如同一场风暴,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AI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机遇,满怀期待地迎接AI时代的到来;而另一些人则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担忧自己的工作和未来会受到AI的冲击。

如今,不少公司已经开始强制要求员工学习并使用DeepSeek,甚至将其纳入了工作考核的标准。这一举措让许多原本就工作繁忙的打工人苦不堪言,他们不得不从紧张的工作中挤出额外的时间参加培训。与此同时,一些人内心抗拒却又不得不使用AI,开始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怀疑。

在焦虑情绪的笼罩下,打工人一方面自己四处寻找资料学习AI,另一方面还被一些贩卖焦虑的培训课程所收割。他们投入了从几十元到几万元不等的AI培训费用,然而,高价报班并不一定能带来速成的效果,其实通过自己摸索也能取得不错的成效。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打工人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至少在现阶段,AI还无法完全替代人类。AI作为一种工具,确实可以帮助人们完成一些基础工作,但在更高级的语言表达、更具人情味和艺术特色的创意策划以及更个性化的产业经营方面,仍然需要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去深入探索AI所扮演的角色。

在焦虑与适应之间,打工人正在努力寻找与AI相处的最佳方式。

焦虑的源头:创造变成了“拼接”

张宇是一名文字工作者,AI的出现让他的工作状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原本非常享受与人当面交流和创作的过程,但自从使用了DeepSeek后,他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拼接工”,只是在机械地拼凑文字。

张宇坦言,最初接触DeepSeek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抗拒和焦虑。因为领导对这款工具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大家借助它提高写稿的效率,甚至要求几小时内就完成一篇深度稿件。然而,DeepSeek生成的内容往往只有1000字左右,更像是一个提纲,远远无法满足他平时3000字以上稿件的需求。

使用DeepSeek后,张宇的职业认同感逐渐消失。他无奈地苦笑道:“我的价值就在于能获取一手信息,但用了AI后,我更像是一个‘拼接工’,完全没有了创作的乐趣。而且AI生成的内容质量一般,我还要花大量时间去核对信息和优化,整个过程既痛苦又低效。”

张宇的焦虑并非单一维度。他提到,自己对DeepSeek的焦虑主要有两层。一方面,DeepSeek还不够强大,难以达到工作中的要求。当DeepSeek生成的内容质量不高时,他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会用,或者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不够。当看到同事用得很好时,他又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觉得自己落后了。另一方面,如果DeepSeek太强大了,他又会担心作为文字工作者的职业被取代,自己失去价值。

“会写作”一度让张宇心里安定,认为自己有一项职业技能不至于在社会上没饭吃。他曾多次问自己:“如果DeepSeek真的那么厉害,我还去琢磨写作技巧、提升这方面的职业技能有什么意义呢?”这种双重焦虑让张宇一度陷入迷茫,他回忆道:“那段时间,我每天都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甚至想转行。”

同样焦虑于上级强制要求使用AI工具的打工人还有不少。网友晴天分享道,在开年大会上,自己所在的公司要求所有中高层管理人员学习DeepSeek的使用,并将其纳入考核体系。总经理要求所有管理人员学会使用新科技,让AI辅助工作,并表示“再也不想看到年终总结还自己手做PPT了”。公司内部还发放了两个文件供大家学习:一个是比较简单的操作指导,共25页;另一个是相对复杂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的指导文件《DeepSeek,从入门到精通》,有100多页。晴天无奈地说:“复杂的这个相对学术,但没办法,中层都在学,只能自己去适应、接纳。”

还有一些设计师博主也因DeepSeek而焦虑到失眠。网友张琪提到,每天刷到AI生成的设计、文案和视频,感觉自己辛辛苦苦学的技能似乎瞬间就要被取代了。他说:“首先是设计灵感被AI‘秒杀’,以前我熬夜找灵感、抠细节,现在AI一键生成无数个方案,风格还很高级。其次是内容创作也被AI卷飞了。我还在纠结标题怎么写,AI已经帮我搞定10个了。”

不止是被AI影响的行业从业者感到焦虑,程序员也陷入了类似的困境。在北京工作的程序员小郑表示:“DeepSeek一两分钟就能搞定我半天的活儿,作为一个码农,我也有焦虑感了。只能不断学习,争取不被AI取代。”从文字工作者到设计师,从广告从业者到程序员,AI工具的出现让许多职场人士陷入了对未来的迷茫与焦虑之中。

自己摸索、报班学习,能缓解焦虑吗?

打工人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开始积极寻求缓解焦虑的办法。尽管最初对DeepSeek充满抗拒,但张宇明白,抗拒不如主动适应。他开始摸索如何更好地使用这款工具。他发现,分段生成内容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他把稿件分成多个部分,比如开头、案例列举、行业分析等,然后针对每一部分单独生成内容。这样生成的内容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优化。

细化提示词是另一个关键技巧。张宇举例说:“提问时提供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和框架要求,生成的内容会更符合需求。比如我会告诉DeepSeek,‘请用鲁迅的文风针对这个主题写一个400字的开头’,或者‘请总结以下内容,并在每部分之间添加承上启下的连接句’。”

此外,张宇还学会了如何优化DeepSeek生成的初稿。他把DeepSeek生成的内容作为初稿,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工修改和优化。他说:“这样既能利用DeepSeek快速生成框架,又能通过人工修改提升内容质量。”

尽管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操作方式,但张宇的焦虑并未完全消失。通过与朋友和同事的交流,他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个朋友告诉他:“AI时代没有什么职业是绝对稳定的,不只是文字工作者,其他行业也会面临类似的挑战。”这让张宇意识到,与其抗拒,不如主动适应。

另一个让他心态转变的契机,是一次和受访者的对话。他和一个热爱音乐但最终选择其他职业的人交流,对方告诉他:“心里有一个喜欢的东西,还能用它来让自己不心烦意乱,就已经很幸运了。”张宇回想自己选择这个职业的原因是因为兴趣,他觉得“职业本身的价值和魅力还在,就不应该否定它”。于是,他的心态也开始有了转变,从焦虑到接纳DeepSeek。

还有一些人,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淘汰,转而去报班学习。市面上DeepSeek相关的课程琳琅满目,从9.9元的入门课到上万元的线下特训营、几万元的私董会,甚至还有“三天精通AI,月入10万”的广告。有人积极投身学习,有人则直呼被割了韭菜。这情景,跟此前ChatGPT、元宇宙火爆时期并无二致。

七七在经营一个乡村小院,他就在社交平台上自称被AI课割了韭菜。今年年初,他听得最多的就是DeepSeek能快速变现的话题。例如,有朋友跟他说:“你们做小院的人有了这个软件就很轻松了,需要什么东西用AI自动生成就可以,想学什么用软件去收集,设计、宣传、文案都不需要动脑子,一键生成就可以。”随后,七七注意到市面上确实有一些培训课程,比如“199元AI课程”“399元DeepSeek助力变现,5万元私董会”,给他的感觉是,好像只要上了AI课,自己在小院上投资的200万元很快就能收回了。

他试过之后发现,用DeepSeek可以搜索到怎么经营小院,什么样的文案才能实现宣传推广效果最大化,怎么获客,但是,AI给的答案虽然很好,却没有一项适合他现在的实际情况。七七表示:“花钱报班没必要,自己慢慢学会用这个工具就可以了。”他认为DeepSeek这项工具本身没问题,只是学的东西用不上,对自己来说没有价值。“学的目的是想快速致富,最后却掉坑里了。”

很多人事后解释说,其实这些课程大多是在官方文档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这些课程卖的不是知识,而是焦虑的解药。很多人都怕错过风口,怕落后,于是盲目跟风。

张琪也在冷静思考后改变了应对策略。他决定用AI提升效率,同时深耕个人IP,打造不可替代性,另外持续学习,保持竞争力。他说:“DeepSeek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但不能完全依赖它。尤其是在需要深度思考和创作的领域,人类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

既不轻视,也不高看

从这些打工人的转变不难看出,对AI的理性态度正在成为共识。他们不再将AI视为威胁,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强大的辅助手段。AI的高效性和工具性,为人类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空间去专注于更具深度和创造性的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张宇对DeepSeek的认识更加全面。他认为,DeepSeek在辅助创作方面确实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在生成标题、总结性语句和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时表现出色。他坦言:“它生成的拔高词汇和总结性内容,往往比我手动撰写的更精炼、更开阔。”

然而,DeepSeek 的不足也很明显。张宇说:“生成的内容缺乏深度和语言节奏感,更像是单一节奏的输出,而不是富有快慢、疾徐、轻重等变化的表达。而且,生成的信息需要逐句核对,这无疑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

最终,张宇总结出了一套对待DeepSeek的态度:既不轻视,也不高看。他说:“DeepSeek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但目前还不能完全依赖它。”他建议,与其抗拒AI,不如主动学习如何更好地使用它。调整工作习惯和方式,可能会带来新的收获。

张宇回忆道:“借这个时机,也可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职业,它起初吸引你的特性是什么。我的职业可以让我有机会去很多地方,和当事人深度对谈,和陌生人产生共情和羁绊,这是我最初认为的这个职业的魅力之一,而这正是AI还无法做到的。”

张宇说:“我现在的心态比之前平和了很多。当DeepSeek不够强大时,我会把它当作辅助工具,尽量发挥它的优势;如果它未来变得更强大,我也会尝试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思考如何用它为自己的职业赋予新的价值和意义。”毕竟,AI在很多方面还是比不上人类。

在广告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奇奇,也对DeepSeek有着类似的评价。他认为DeepSeek更像是一个“打底”的工具,能提供一些基础的角度和思路,但在理解力和深度上仍然不足。

奇奇的工作涉及用户洞察、市场分析和文案策划等多个环节。他说:“如果要收集某个行业的公开数据,或者生成一份简单的市场分析报告,AI都能做,而且效率很高。”但在创意性工作上,奇奇觉得AI的表现还不够成熟。

奇奇举例说:“比如有一次,我们给飞利浦的儿童牙刷做策划,想把它定位成‘玩具刷’,让孩子边玩边刷牙。DeepSeek能理解‘玩着刷’这个概念,但无法进一步深入,给出更有情感共鸣的创意。它理解需求,但无法理解感受。”

奇奇认为,AI生成的内容往往缺乏“人味”。他说:“它写的东西太‘满’了,没有留白,也没有节奏变化。比如写文案,AI的遣词造句可能很华丽,但一眼就能看出是机器生成的,缺乏人类的情感和艺术性。AI就像工笔画,能做到精细,但做不到中式审美中的留白和意境。”

谈到AI对职业的冲击,奇奇表示,焦虑感更多存在于从事基础工作的人群中。他说:“比如撰写小红书、抖音的批量文案,AI确实能大幅提高效率,甚至可能替代部分人力。但对于高端创意工作,比如品牌策略、情感洞察,AI还无法替代人工。广告行业虽然商业化,但在很多从业者心中,它依然是一门艺术。”

在AI时代,面对新技术焦虑不可避免。既不盲从也不抗拒,这种平衡的使用方式,或许正是未来人类与AI共存的最佳模式。

本文深入探讨了AI崛起给打工人带来的焦虑与挑战,通过文字工作者、设计师、程序员、广告从业者等不同行业的案例,展现了他们在焦虑中尝试适应和转变的过程。打工人通过自己摸索、报班学习等方式寻求应对之策,逐渐认识到AI虽有优势但也存在不足,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理性看待AI,将其作为辅助工具,发挥人类自身的创造性和深度思考能力,是未来与AI共存的关键。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AI浪潮下打工人的焦虑与破局之路,从抗拒到接纳:打工人如何与AI和谐共处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