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韩国文字谚文展开,讲述了国际语言学会认定谚文本质为“中国拼音”引发韩国网友破防,接着回顾了韩国使用汉字的历史、谚文的真相、韩国抛弃汉字后的悲剧以及如今重新学习汉字的热潮,最后探讨了韩国人对此敏感的原因和应有的态度。
还好韩国人不用汉字,不然呀,按照他们以往的行事风格,估计又会宣称汉字起源于韩国,甚至有可能将其改名为“韩”字。毕竟,韩国“偷”中国东西的事例可真不少。
这次韩国人是彻底破防了。国际语言学会在年度学术会上公开宣布,韩国引以为傲的谚文(即韩文)本质上就是一套“中国拼音”。此消息一出,韩国社交媒体瞬间炸锅,韩国网友集体“血压飙升”。
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历史比对,专家发现韩国现代文字谚文在本质上可归类为基于汉语发音的拼音文字系统,其形成路径与中国拼音方案具有高度相似性。说得通俗点,专家认定,韩国所谓的“民族瑰宝”谚文,实际上就是古代版的汉语拼音。
很多韩国年轻人或许并不知晓,他们的祖先使用了近2000年的汉字,直到上世纪才决定“断奶”。从公元前108年汉武帝设立汉四郡开始,汉字就传入了朝鲜半岛,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至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那会儿,汉字依旧是韩国的官方文字。
在朝鲜王朝的五百多年间(1392 – 1910年),韩国的官方文件、典籍、八股文,甚至情书等,统统都是用汉字书写的。就连1443年所谓“创制”的谚文,地位也十分低下,被当时的文化人嘲笑为“女性文字”或“儿童文字”。那时,韩国的读书人以不用谚文为荣,认为只有汉字才能承载高深的思想。然而如今,他们却全盘否认祖宗使用了2000年的文字,坚称自己的文字与中国毫无关联。
韩国官方声称,伟大的世宗大王(1397 – 1450)在1443年独创了谚文。但这种说法在中国专家面前根本站不住脚。实际上,谚文明显借鉴了蒙古八思巴字母和汉字六书原理,结合了汉语和朝鲜语的发音特点,拼凑出了一套表音文字系统。简单来说,谚文就是把汉字的零部件拆解后,按照发音规则重新组合,形成了一个“汉字改装版”。
谚文的字母形状明显模仿了汉字发音器官,例如“ㄱ”(g/k)模仿舌根抵住上颚的样子,“ㄴ”(n)模仿舌尖抵住上颚的样子。这哪里是借鉴,分明就是照搬照抄。而且,韩国谚文的排列组合方式抄袭了汉字偏旁部首的组合方式,只是将表意改成了表音,这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拼音如出一辙,只不过谚文比汉语拼音早出现了500年。
二战后,韩国在美国的影响下,民族主义情绪高涨。1948年,韩国宣布谚文为唯一官方文字,到1970年更是全面禁止公共场所使用汉字。然而,《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称,这一举措导致韩国年轻人与自己的传统文化彻底脱节。如今,韩国大学生平均认识的汉字不到300个,连三年级小学生的水平都不如。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要读懂韩国古代文献,至少需要认识2000个以上的汉字。
韩语中约60%的词汇都来自汉语。韩国KBS电视台曾做过一个实验,用纯韩语(不含汉字词)播报新闻,结果观众完全听不懂,仿佛在听一门外语。韩国人日常使用的词汇中,约70%都是汉字词,如果不懂汉字,韩语词汇就会变得混乱不堪。像“학교”(学校)、“대학”(大学)、“학생”(学生)等词汇,明显都是从汉语直接借用过来的。可以说,韩国人每天说的话,七成都是中国话的“韩式发音版”。
眼看着年轻人看不懂祖宗留下的书籍,韩国社会近年来开始着急了,掀起了“重新学习汉字”的热潮。首尔的不少中小学已经悄悄开始教授汉字,韩国教育部2018年的调查显示,超过65%的韩国家长支持在义务教育阶段恢复汉字课程。
研究人员对比了谚文和汉语拼音的发展历程,发现二者极为相似。它们都是为了解决汉字难学难写的问题而发明的,都采用了音节拼合的原理,词汇库中都包含大量汉字词,创制过程也都借鉴了汉字的结构。实际上,韩国谚文本质上就是一种针对汉语语音系统的拼音方案,后来才被用于拼写韩语。追根溯源,谚文与汉语拼音就像是亲兄弟。
韩国人之所以对“中国拼音”这一说法反应如此强烈,是因为这戳到了他们的痛处。谚文被韩国人视为文化独立性的象征,任何对谚文独创性的质疑,都像是在质疑韩国的民族身份。韩国的现代民族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与中国文化划清界限的基础上的,他们拼命想要证明自己不属于中华文化圈。然而现实却很残酷,韩国文化从语言、文字到饮食、服饰、礼仪、建筑等各个方面,都充满了中国元素。这种文化上的血缘关系与韩国所强调的“文化独立性”相互矛盾,难怪韩国人一提这事就会情绪激动。
文字起源本是一个学术问题,但在东亚地区,文化问题常常与民族情绪交织在一起。文化本身就是相互借鉴、融合发展的产物,不存在绝对纯粹的文化。文化的价值不在于其“起源”有多独特,而在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韩国通过谚文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学艺术特色,这是值得尊重的。
文化交流本就是相互的,谁也离不开谁。韩国人与其固执地坚持“谚文与中国无关”,不如大方地承认历史,然后专注于发展自己的现代文化特色,这样或许更有出息。最后,想送韩国朋友一句话:文化自信不是通过否认历史来获得的,而是通过创造未来来赢得的。纠结于“谁是谁爸爸”的问题,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与其纠结文化从何而来,不如思考文化将走向何方。
本文通过讲述韩国谚文被认定为“中国拼音”引发的一系列现象,包括韩国网友的反应、韩国使用汉字的历史、抛弃汉字的后果以及重新学习汉字的热潮等,揭示了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同时指出文化应相互借鉴融合,韩国应正视历史,通过创造未来来建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