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多发性骨髓瘤(“螃蟹病”)展开,讲述了退休刘阿姨患病经历,介绍了“螃蟹病”名称由来、早期症状易误诊情况、需警惕的症状以及治疗现状等内容。
每年的3月是国际骨髓瘤关爱月。在医学领域,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肿瘤疾病。患上这种肿瘤的病人,在首诊时常常会选错科室。有的患者因为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就去看骨科;有的患者由于嗜睡昏迷,便前往神经内科就诊;还有的患者因为肾功能异常,而被收入肾内科进行治疗。为什么这种疾病的误诊率会如此之高呢?原因在于它是多发性骨髓瘤,还有一个形象的别称——“螃蟹病”。
有这样一位退休的刘阿姨,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会被一只“螃蟹”困住。两年前,刘阿姨开始频繁地感觉到腰背疼痛。她觉得可能是自己年纪大了,又过度劳累,休息一段时间应该就能好转。然而,事与愿违,疼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慢慢地,她的双腿也逐渐使不上劲。到了今年年初,她甚至连下床都变得异常困难。
家人见此情况,心急如焚,赶紧将刘阿姨送到了医院。可是,他们辗转了多家医院的多个科室,却一直没能找到病因。后来,经人推荐,刘阿姨来到了南京市第二医院。在这里,医生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一系列详细的检查,最终确诊刘阿姨患的是多发性骨髓瘤。当听到医生说这就是“螃蟹病”时,刘阿姨一脸茫然:“我这一辈子都对海鲜过敏,从来都不吃螃蟹,怎么还会得‘螃蟹病’呢?”
南京市第二医院血液科的龙启强医生解释道,所谓的“螃蟹病”,其实就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别称。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由于浆细胞异常增殖而导致的恶性疾病。它有四大典型症状,分别是高钙血症(C)、肾功能损害(R)、贫血(A)和骨质病变(B)。这四个症状英文首字母组合起来“CRAB”,恰好是“螃蟹”的英文,所以它就被形象地称为“螃蟹病”。
在我国,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率已经超过了急性白血病,成为位居第二位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由于它在早期的症状非常隐匿,而且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被称为“万能模仿者”。比如,患者出现的各种部位的骨痛,就很容易与骨骼疾病混淆。
其次,当患者出现蛋白尿的症状时,常常会被误诊为肾病。此外,骨髓瘤细胞的恶性增生会影响造血功能,导致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贫血,这也容易被误诊为其他贫血性疾病。另外,多发性骨髓瘤还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影响凝血功能,引发出血,从而被误诊为各种出血性疾病。
龙启强医生强调,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进行排查:
一是骨骼疼痛,这种疼痛多发生在腰骶、胸骨、肋骨等部位。还可能出现骨折的情况,甚至会同时存在多处骨折。
二是皮肤苍白,患者常常会感觉乏力、头晕,这是贫血的表现。
三是肝、脾、颈部淋巴结肿大。
四是小便泡沫多、水肿等肾功能损害的症状。
五是肢体瘫痪、嗜睡、昏迷、复视、失明、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
六是反复生病发烧。
七是恶心、呕吐、口渴、便秘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治疗,刘阿姨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现在,她已经可以拄着拐下地行走了,心情也比之前好了很多。刘阿姨感慨地说:“之前躺在床上一动都不能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就痛得像是有蚂蚁在啃啮骨头一样,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现在能走走了,感觉生活又开始有盼头了。”
龙启强医生介绍,多发性骨髓瘤虽然是一种复杂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但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它已经从过去的“不治之症”,逐步转变为可以长期控制的慢性疾病。例如,通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CAR – T治疗等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以及积极的心态,是战胜这种疾病的关键“武器”。
多发性骨髓瘤(“螃蟹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其首诊易误诊的情况、“螃蟹病”名称由来、早期症状易与多种疾病混淆的特点、需警惕的七大症状,以及治疗现状。强调了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和积极心态对战胜疾病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