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VR浪潮下,高职学子从课堂迈向产业一线

本文聚焦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学子,他们凭借在工作室习得的“VR绝技”,不仅有了清晰的职业规划,还在各类赛事中斩获佳绩。同时,工作室的真实项目走进产业一线,为各行各业带来便利,创造了显著效益。此外,工作室还规划联合多方成立“混合现实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构建虚拟现实闭环生态。

真项目、真操练:高职学子借“VR绝技”找准人生坐标

在一间充满科技氛围的工作室里,一群高职学子正全神贯注地埋头钻研。他们凭借所学的“VR绝技”,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黄佳佳同学,或许连她自己都未曾料到,曾经擅长的美术特长会与看似冰冷的三维建模软件擦出奇妙的火花。凭借扎实且深厚的美术功底,她在大一的时候就顺利加入了工作室。此后,她主创的《文旅元宇宙》项目表现十分出色,不仅一举斩获了“挑战杯”省级二等奖,还让她成功闯入了职业规划大赛的省级决赛。黄佳佳兴奋地告诉记者:“3D建模既包含了艺术性,又涉及技术性,这与我的兴趣特长简直完美契合。”她还坚定地表示,自己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3D建模师。而就读于广州工程大三的黄愉君同学,同样在VR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实力。不久前,她参加了省级技能大赛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开发赛项以及省计算机大赛等多个重要赛事,并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奖项。她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希望毕业后能进入企业,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VR绝技传承下去。这些职校的年轻学子们,还未毕业就已经有了清晰的职业规划,这背后离不开他们日常课程中“来真的”操练。工作室负责人王世安介绍说,工作室打造了“四真支撑、三层递进”数字媒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们对接真实岗位,依据提供的真实项目,按照真实要求去完成任务,并接受真实评价。同时,利用项目开展培训和服务。从大一到大三,学生依次按照导向、定向、走向的三层递进方式进行培养,对应基础岗位、提高岗位、精英岗位三类层次输出人才。”王世安还强调:“我们的育人目标,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三维建模的基础软件使用与技能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维能力。让他们既能够熟练操作机器,又懂得如何运作项目,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不再是纸上谈兵:课堂与产业“呼吸同步”

近年来,工作室里完成的不少真实项目,已经成功走进产业一线,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工作室完成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项目,成功转化为中铁集团开发的VR培训系统。这个系统让300多名高铁工程师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安全地演练高危操作,有效解决了真实高铁受电弓安装现场难以开展培训的难题。而学生完成的《“红色党建虚拟现实(VR)体验馆”系统》项目,则聚焦于党史学习教育和科普等方面。它利用VR技术,让历史书中的文字变成了可触摸的场景,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从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身心共鸣”。据王世安介绍,工作室目前培训人数已达2713人次,年均培训543人次。通过利用实训项目和自主专利技术为企业开展技术支持服务,工作室已经为企业创造效益达1464万元。此外,已实现发明专利成果转化4项,仅2024年转化经费就达到了40万元。在王世安计算机仿真技能大师工作室里,课堂真正做到了与产业“呼吸同步”。高职学子们所学到的技能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而是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硬核力量。王世安充满信心地表示:“VR技术不仅是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更是高职生技能成才的新机遇。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当谈到对工作室的未来规划时,王世安满心期待。他透露,工作室即将联合行业头部企业及多所职业院校,发起成立全国首个“混合现实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构建从技术标准输出、跨校人才共育到产业项目联动的虚拟现实闭环生态。

本文介绍了广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学子凭借“VR绝技”找到人生坐标,在赛事中获奖并明确职业规划。工作室通过“四真支撑、三层递进”培养模式,让学生对接真实项目。同时,工作室的项目走进产业一线创造效益,未来还将推动成立“混合现实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虚拟现实闭环生态,展现了高职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成果与潜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VR浪潮下,高职学子从课堂迈向产业一线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