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活本源
传递多元价值

丹东市委与纪念馆携手,志愿扫墓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我替志愿军烈士亲属扫墓”:传承精神,温暖人心

4月3日上午,丹东市委社会工作部与抗美援朝纪念馆组织社会志愿者在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开展“我替志愿军烈士亲属去扫墓”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活动开场、官兵代表致敬、与烈士家属视频连线等环节,展现了活动对慰藉烈士亲属、传承精神的重要意义。

在4月3日的上午,阳光洒在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片庄严肃穆的土地上。丹东市委社会工作部与抗美援朝纪念馆联合组织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我替志愿军烈士亲属去扫墓”志愿服务活动,共有200余名社会志愿者参与其中。

当时间指针指向上午9时整,活动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正式拉开了帷幕。丹东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赵东辉在致辞中,用深情的话语回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讲述了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每一个字句都饱含着对烈士们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分布在全市各县(市、区)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志愿者们手捧着花圈,缓缓走向烈士的墓碑。他们神情肃穆,脚步沉重,将花圈轻轻摆放在碑前,以此寄托着无尽的哀思。那一个个花圈,就像是志愿者们一颗颗赤诚的心,在向烈士们诉说着无尽的敬意与感恩。

与此同时,来自95148部队的官兵代表迈着整齐而坚定的步伐,来到了大和岛空战烈士纪念碑前。他们身姿挺拔,神情庄重,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随后将手中的鲜花轻轻献上。这一朵朵鲜花,代表着他们对英勇牺牲的志愿军烈士最崇高的敬意,也象征着新一代军人对革命先辈精神的传承。

活动中最为温馨感人的环节,当属与烈士家属进行一对一的视频连线祭扫。屏幕的这一端,志愿者们认真细致地进行着祭扫的每一个步骤;屏幕的那一端,家属们通过视频直播,亲眼见证了祭扫的全过程。他们的眼中,泪水与感激相互交织。

江苏扬州的吴森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104部队吴奇烈士的重孙。他坐在屏幕前,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我们家族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传承了以太爷爷吴奇为代表的老一辈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从东北老航校、哈尔滨飞行学院到空一师,不论是他们学习还是工作过的地方,他们的英雄事迹都将永远被铭记。”

来自山东济南的李忠芳烈士,生前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6军78师232团副政教,如今安葬于丹东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他的侄子李洪新在与志愿团队视频连线的时候,情难自抑,声音带着些许颤抖:“我从小就知道叔叔是光荣的志愿军战士,虽然不能来到丹东亲自祭扫,但是通过视频连线,也能够和叔叔在云端见面了。”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第一队姜洪棋烈士的墓碑前,烈士的弟弟姜洪军也通过视频连线表达了对哥哥的深切怀念。他满含热泪地说:“哥哥的英勇事迹一直激励着我们全家,我一直希望能常去看看哥哥。今天,看到志愿团队的同志们替我完成了这个心愿,我真的特别感动。”

祝月亮烈士曾经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6军后勤部军械科481师后勤部排长,他的外甥女樊凤春一边看着志愿团队把烈士舅舅的墓碑擦拭干净,一边眼含感激地对志愿者们说:“虽然不能常常见到舅舅,但是有你们的悉心爱护,他一定可以安息了。也谢谢你们,让我离舅舅又近了一些。”

“我替志愿军烈士亲属去扫墓”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就像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让家属们得以跨越距离,“亲临”现场,慰藉了烈士亲属的思念之情。这不仅让烈士亲属感受到了温暖,更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每一份祭扫的深情,都是对英烈最好的告慰。丹东市委社会工作部和抗美援朝纪念馆表示,他们将持续深化“致敬最可爱的人”主题志愿服务项目,激励更多人投身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行动中来。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抗美援朝精神将在丹东这座“英雄城市”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4月3日上午,丹东市委社会工作部与抗美援朝纪念馆组织200余人开展“我替志愿军烈士亲属去扫墓”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包括领导致辞、志愿者敬献花圈、官兵代表致敬等环节,还通过与烈士家属视频连线让家属“亲临”祭扫现场,慰藉了亲属思念之情。该活动意义重大,丹东相关部门将持续深化相关志愿项目,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果源资讯 » 丹东市委与纪念馆携手,志愿扫墓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我替志愿军烈士亲属扫墓”:传承精神,温暖人心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