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美国海军“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介绍其曾被称为“未来战舰”,后因多种问题沦为“天价鸡肋”,如今进行爆改的情况,分析爆改的内容、设想,以及专家对其“一小时打遍全球”设想的看法,还探讨了该舰沦为“鸡肋”的原因和给海军舰艇发展带来的启示。
曾经,美国海军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凭借其科幻的外形,宛如从未来穿越而来,被世人赋予了“未来战舰”的美誉。然而,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将这美好的幻想彻底浇灭。该驱逐舰由于成本严重失控,故障频繁发生,逐渐从备受瞩目的“明星”沦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天价鸡肋”。
如今,“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又迎来了一场大规模的改造。这就像是一场豪赌,人们不禁要问,这场豪赌能否让“朱姆沃尔特”实现逆袭,重新找回往日的辉煌呢?
此次改造的主要内容是拆除天价舰炮,换装导弹垂发系统。据美国《防务新闻》去年12月报道,美国海军正致力于将“朱姆沃尔特”号驱逐舰改装为舰载高超音速导弹的发射平台。
在经历了长达14个月的改装后,“朱姆沃尔特”号原先安装的两门成本高昂的155毫米“先进火炮系统”被果断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该舰将配备4个导弹发射管,每个发射管内装有3枚高超音速导弹。这意味着,经过改造后的“朱姆沃尔特”号驱逐舰可以携带12枚高超音速导弹,火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美国海军怀揣着一个宏伟的设想,他们期望未来随着这种装备有高超音速导弹的驱逐舰部署在全球各地,美国海军能够在一小时内打击地球上的任何地点,实现“一小时打遍全球”的战略目标。
然而,对于美国海军的这一设想,军事专家杜文龙却泼了一盆冷水。他分析认为,“朱姆沃尔特”号加装高超音速武器装备,本质上只是“老平台 + 新型导弹”的组合,创新程度十分有限,就如同给烂尾楼打补丁一样。要想真正实现一小时打遍全球的目标,难度极大,这恐怕只是一个美好的梦幻而已。
那么,“朱姆沃尔特”号驱逐舰为何会从曾经的“未来战舰”沦为如今的“鸡肋”呢?军事评论员魏东旭指出,美国海军当时高度膨胀,自认为在深海大洋中无敌手,于是想把隐身战舰部署到对方家门口,再用大口径火炮进行狂轰乱炸,基于这样的想法研制了“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但实际上,该舰存在三大致命缺陷:
其一,战略错位。冷战后的“由海向陆”战略宣告失败,在近岸作战时风险极高,一艘1.5万吨的巨舰在对手家门口,就如同一个显眼的“移动靶船”,极易成为攻击的目标。
其二,技术冒进。全电推进系统故障频发,曾经在巴拿马运河趴窝,严重影响了舰艇的正常运行;隐身设计在追求极致的同时牺牲了部分功能,加装“小蘑菇”天线后,隐身性大打折扣;双波段雷达被削减,导致远距探测能力大幅暴跌。
其三,天价成本。该舰单价超过70亿美元,堪比航母!建造数量也从最初计划的32艘锐减到3艘,最终沦为了“技术试验品”。而且,所谓的先进舰炮,所耗费的资金同样是天文数字,美国海军既用不起也打不起。
鉴于这些问题,美国海军转换了思路,打算把该舰作为一种在深海大洋进行部署的武库舰。然而,这种改进又犯了另一个错误。由于美国海军已经在发展改进版的“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该型潜艇同样配备大型的潜射版本的高超音速导弹,两种舰艇的作战任务出现了重叠,两个项目同时推进无疑是在白白浪费美国纳税人的钱。
从问世之初让人眼前一亮的外形,到实际应用当中的“鸡肋”,“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给海军舰艇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军事专家杜文龙表示,海战武器装备必须用综合指标、综合眼光去分析,不能把某一个要素畸形放大。一旦把隐身作为最核心的追求,那么火力、防空、反导、反潜、机动能力等其他能力该如何考虑,这是一个大问题。“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因噎废食的做法,无疑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此外,战略清晰也是关键。美国海军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别人,导致对“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定位出现了重大偏差,对战略对手构成了严重的误判。
本文围绕美国“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展开,介绍其从“未来战舰”沦为“天价鸡肋”的过程,以及当下进行的爆改情况。专家认为其“一小时打遍全球”的设想难以实现,该舰存在战略错位、技术冒进、成本高昂等致命缺陷,且改造后作战任务与其他舰艇重叠。它给海军舰艇发展的启示是要综合平衡发展武器装备,战略定位需清晰准确。